就在拱極城建成300年後,遭遇了日軍大炮的狂轟濫炸,八年抗戰的序幕由此揭開。這使宛平城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占據了無法抹去的一席之地。

據盧溝橋文化旅遊區辦事處主任孫濤介紹:宛平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商旅必經之地。

清代以來,承平日久,宛平城西及永定河兩岸的商戶逐漸遷進城內,相繼興建起酒肆、茶樓、驛站和祭祀廟宇,打破了單純的軍事格局。

今天的宛平城,已改造成仿明清特色一條街,青磚灰瓦、古道驛站、縣衙兵營林立兩旁……拱衛京畿的宛平城的明清古韻展露無遺。

北京市政府按照盧溝橋文化旅遊區的整治規劃,宛平城的東西大街建造了55座仿古建築。灰瓦鋪就坡麵屋頂,紅綠漆色渲染古風古貌,雕花窗欞圖案各不相同。洪盛字號、有德堂、誠有行共55座建築懸掛起仿古牌匾,龍頭挑杆高高揚起,招幌和招幡隨風輕搖。

茶樓、酒肆、縣衙、驛站、寺廟等,讓人覺得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置身在明清古城。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這條仿明清特色街被定為北京市特色商業街,成為北京迎奧運20條購物街之一。道路兩旁是以北京明清建築為基調修建的仿古建築,其中大部分以經營古玩、字畫、玉器為主。當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老字號胡同張、北京泥人張、王麻子剪刀也都敞開店門,笑迎四麵八方的遊客。

(三)宛平城景點見證曆史

在盧溝橋旁邊的宛平,處處能夠體會到深重的曆史感。宛平城周邊有多個抗日戰爭紀念建築,城內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及城南分別建有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及抗日戰爭雕塑園,在宛平城西門外建有“七七”廣場。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1985年,國家正式決定在宛平城內舊縣衙遺址上,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1986年7月7日舉行奠基儀式,一年後,在抗日戰爭50周年紀念日前夕竣工。該館以圖片為主,並配以珍貴文物,反映了自“九一八”事變至抗日戰爭勝利這一曆程中重大的曆史事件。《盧溝橋事變》半景畫館,以逼真的聲像效果,使觀眾有如身臨其境,重溫五十多年前的悲壯曆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於1997年擴建,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麵積1.76萬平方米,是一座大型綜合性的抗日戰爭紀念館。

館內展覽包括一個抗日戰爭綜合廳,一個展示“七七”事變的聲光半景畫館,以及“日軍暴行”“人民戰爭”“抗戰英烈”等三個專題展廳。

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雕塑園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建設的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抗日戰爭雕塑園於1995年7月7日奠基,2000年7月竣工,同年8月16日對社會開放。雕塑園位於豐台區宛平城與京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河,南望京石路,北倚宛平城,占地20萬平方米。

雕塑園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雕塑群區、中心廣場、宛平城牆和綠林等主要景區。雕塑群區占地2.25萬平方米,群雕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事件和場景分為四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主題為“日寇侵淩”,包括9尊雕塑;第二部分主題為“奮起救亡”,包括7尊雕塑;第三部分為“抗戰烽火”,包括11尊雕塑;第四部分為“正義必勝”,包括11尊雕塑。

如果說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一段血與火的曆史,早已經成為一部由小說、詩歌、音樂、歌曲、電影、攝影、繪畫等多種文學藝術形式組合而成的壯麗詩篇的話,那麼抗戰群雕則是一部凝結在青銅與岩石之中的形象史詩。

作品以現實主義的手法,並結合中國民族藝術的傳統,再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

群雕以《國歌》為主題,以我國傳統碑林形式布陣。借鑒我國傳統雕塑形式創作,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抗戰紀念碑位於園內中心廣場,碑高15米,寬8米,厚6.6米。紀念碑整體由巨大的花崗岩和壓碎的坦克殘骸鑄銅雕塑組成,象征著中國人民決心壓碎侵略者戰爭機器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紀念碑由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工程部設計,河北衡水華日金屬製品有限公司鑄造。中心廣場占地2500平方米,由花崗岩鋪砌成精美圖案,選用的石材來自當年中國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雕塑園綠林8.56萬平方米,種植了雪鬆、白皮鬆、合歡、銀杏、珍珠梅、連翹、西府海棠等數十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參差錯落,跌宕起伏。

置身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依然高聳,38尊群雕凝重悲壯,宛平城牆歲月滄桑,凝思遐想,萬千感受油然而生。這是一個強國興邦的課堂,更是一個集曆史、文化、藝術和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的觀光勝地。

(四)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

眾所周知,盧溝橋一帶有一個著名藝術館,那就是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