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南歌子·盧溝橋宛平城》寫道:

宛平春光近,盧溝曉月新。橋擎玉柱立乾坤,五百雄獅文武幾朝分?

雲際風雷動,平川號角聞。鬥城今昔烈長存,一曲陽關三疊慰英魂!

初讀這首詞時,所有關於那個戰火紛飛年代的記憶迅速被翻了出來。無論是懷念還是祭奠,無論是熱血沸騰還是平心靜氣,都能感受到這裏曾經的風風雨雨。

盧溝橋、宛平城,中、日這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複雜而多變的民族情感已經沉積在此,年複一年,引人喟歎!

(一)滄桑宛平伴盧溝

宛平自古即為京南門戶。這座飽經滄桑的城市,1640年,因當時盧溝橋作為永定河上唯一通往京城的橋梁,地理位置重要,崇禎特命禦馬監太監武俊監造,作為拱衛京都的橋頭堡,名為拱極城。

宛平作為軍事設施,建造上並不同於一般縣城,一般稱其為鬥城或衛城。清代之後,拱極城也一直作為軍營屯兵之所。

民國時期,宛平縣政府遷入拱極城,始更名為宛平城。

辛亥革命後,宛平縣劃歸河北省,宛平縣署正式遷到此地。它的形製結構初建時與普通縣城不同,城的內部無一般縣城的大街、小巷、市場、鍾鼓樓等設施。全城隻有東西兩門,並都有甕城及城樓,整個城牆比較厚實、堅固,主要是有利於防衛京師。

宛平城在明、清時期沒有遭受什麼破壞,但民國以後成了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

宛平城之所以著名於現代緣自於1937年的“七七”事變,至今城牆上仍保留著當時日軍的彈孔。

“七七”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愛國官兵,為保衛自己的祖國英勇奮戰,多少先烈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至今令人肅然起敬。

1944年,平西整個形勢大有好轉,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日偽據點一個個被逼退。昌宛房聯合縣的各原建製縣所轄境域大部分被抗日軍民掌握。

為便於領導,1944年9月30日,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昌宛房聯合建製,恢複宛平縣建製。宛平縣委、縣政府機關由秋林鋪遷至塔河。

11月上旬,宛平縣委在塔河召開縣委擴大會議,確定轉移工作重點,工作方針是鞏固老區,開辟新區,將工作重點放在大寒嶺以東地區。並撤銷六區,抽調精幹人員在裏外十三地區建立了前方工作委員會,下轄五、六、七、八、九這五個小區。

當時,我軍采取“轉一轉、站一站、穩紮穩打”的方針,發動群眾,摧毀反動政權,縮小敵占區,把宛平抗日政府的活動範圍擴大到了豐台、房山和石景山。

1944年底,除少數公路、鐵路沿線的敵偽據點外,宛平山區已成為抗日根據地。

1945年4月,齋堂據點的日偽軍在我強大攻勢下倉皇出逃至王家河灘,被我主力七團和縣遊擊隊圍殲。齋堂地區被解放。隨後,縣大隊配合主力部隊先後摧毀栗園莊據點,智取利豐煤礦,收複大台煤礦,解放門城地區。至此,宛平縣的西部地區,即五、六、七、八、九區全部解放。

當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時,宛平縣人民政府在清水駐地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

1952年,北京市設區時取消宛平縣,將宛平城所在地劃入豐台區轄區,設鄉鎮級別的宛平辦事處。宛平城因為是軍事設施,比一般縣城要小,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距離盧溝橋僅數百米遠。

宛平城隻有東西兩座城門。西城門原叫永昌門,後改威嚴門,東城門名叫順治門。門洞高4.5米,寬4米。城內隻有一條連接東西二門的石板路,兩旁分設兵營、驛站等,民國時宛平縣公署遷入時始設縣衙,但並沒有一般縣城常見的市場、鍾鼓樓等。

宛平城牆為磚石結構,高大而堅固。東西兩門上設城樓並輔有甕城。南北城牆中心建有中心樓,分別名為洪武、北極。城牆四角建有角台,上設角樓下設輔房。城牆四周均設有用於掩護及射擊並帶蓋板的垛口。

盧溝橋與宛平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9月25日,當地動工重建1958年拆去的城樓及甕城。這次重建城樓,將城台向內延伸4.6米,城樓為木結構,牆台高9.6米,通高21.28米。

1986年之後陸續重修了因年久戰亂而毀,以及以前拆除的城樓、角樓等建築,初步恢複了宛平城原貌。

2002年,北京市西五環路通車,從宛平城與盧溝橋之間地下通過,盡量避免了對地上建築的影響。宛平城的城牆基礎為六層條石,上砌城磚,內部以黃土、碎石築實,頂部鋪麵磚三層。

宛平城內原住戶也基本遷出城外,城內重鋪著挖掘出的明代石板路,兩旁仿建明清茶樓酒肆等建築,成為步行文化街,開了一批以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展館,並於農曆八月十五舉辦中秋盧溝賞月廟會、燈會等。

(二)宛平的仿明清特色

盧溝橋旁的宛平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兩城門衛城。據說當初是為阻擋李自成進京,駐兵捍衛帝京而建,隻開東西兩個城門,東為順治,西為永昌。

湊巧的是,宛平城建成幾年後,進京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稱帝的年號恰為永昌,而入關的第一代清帝年號恰為順治,曆史的巧合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