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地形誌》中記載:“曲陽,有恒山、嘉山、黑山、堯山、黃山。”
《隋書·地理誌》記載:“恒陽舊曰上曲陽,後齊去‘上’字,開皇六年改為石邑,七年改曰恒陽,有恒山,有恒陽溪。”
《元和郡縣圖誌》一書的作者為唐代河北籍地理學家李吉甫,他在《圖誌》中記載:“北嶽恒山,在曲陽縣北一百四十裏。”與乾隆《大清一統誌》的記載:“大茂山,在阜平縣東北七十裏,接曲陽縣界”也完全吻合。
《太平寰宇記》卷也記載有:“隋《圖經》雲:大茂山,恒山之異名也。”
曾擔任過河北西路都轉運使並多次深入考察過太行山的宋代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卷中記載:
北嶽恒山,今謂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屬契丹,以大茂山分脊為界。嶽祠舊在山下,石晉之後,稍遷近裏。今其地謂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陽。
《文獻通考》中也記載:
定州曲陽縣,北嶽恒山在焉,今渾源南二十裏之恒山,與舊阜平東北之大茂山,綿亙三百餘裏,勢本連屬,第山脈自北而東、而南,騰躍入紫荊、倒馬,以達於曲陽,是大茂,乃山之脊;而突起與渾源南者,其來龍也。
另外,《清苑縣誌·祠祀》還記載有保定曾建“北嶽廟”,從另一個側麵印證了北嶽恒山在河北保定的轄區。
道光二十五年,曲陽知縣田蘭廣重修北嶽廟竣工,他在撰寫的《重修北嶽廟之碑記》中說:“大茂在邑之西北,崔蟯截糶,巍然見百裏之外。”
光緒年間的《曲陽縣誌》中記載道:“金明昌四年曲陽縣北部境地歸置了阜平縣。”
金元之後,曲陽縣被分割,北部設置了一個阜平縣後導致了恒山與曲陽縣分離。但祭祀恒山神的北嶽廟卻一直在曲陽縣不曾因此而變動。
《三家注史記》卷中記載:“孔安國曰:‘正義《地理誌》:恒山在定州曲陽縣西北百四十裏’”也是這樣記載大茂山和恒山的。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解釋:
大茂山在河北阜平縣東北35公裏,接曲陽縣界,即恒山之巔,五嶽之北嶽也。一名神尖石,又曾名常山。
此番解釋,雖然是今人沿用古書的說辭,但也是對恒山曆史的一種認可。
《辭海》記載:
恒山,古山名,在今河北曲陽西北與山西接壤處……唐宋一名大茂山。
辭海的解釋雖然籠統些,但還是指出了,唐宋時期恒山的另一名稱為大茂山,並與其它字典相互印證。
《宗教詞典》稱:
恒山,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與山西接壤處,明定山西渾源縣之玄武山為恒山,清開始祀北嶽於渾源,此後曲陽之恒山通稱大茂山。
此解釋也說明曲陽的恒山通稱大茂山。
20世紀80年代成書的《中國曆史地圖集》也記載:
自春秋時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嶽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陽和淶源之間,也曾稱常山、大茂山;明朝後期和清初,恒山才標注在山西渾源。
大茂山為北宋和遼的界山,曲陽、飛狐分屬北宋、遼。當時的恒山山脈稱為常山山脈。
北嶽廟內還有一塊金大安二年保留下來的《北嶽恒山圖》碑刻,至今也有七百多年的曆史。此圖描繪了北嶽恒山的區域範圍,以及河流山脈分布情況及曲陽城的部分地理情形。
《巍巍北嶽大茂山》中稱曆史上所說的恒山,泛指河北西部連綿不絕的太行山。現在,地理學把河北唐縣、淶源、阜平直到山西渾源一帶的山脈稱為恒山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