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也稱太恒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

這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

(一)恒山名稱的曆史由來

追溯恒山的來曆,早在遠古堯時,命羲和氏的四個兒子分別掌管四嶽。羲仲為東嶽長官,羲叔為南嶽長官,和仲為西嶽長官和叔為北嶽長官。到舜帝時,舜帝用了一年的時間巡狩四嶽,二月東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華山,十一月北到恒山。

據《尚書》載,舜帝冬十一月北巡恒山,行至冀州曲陽,大雪封山,不得前行,便望山拜祭,當即從恒山頂飛來一巨石落於帝前,舜帝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後世在曲陽修建“飛石殿”。從此,恒山也便留下了飛石遺蹤。

盡管這隻是傳說,但《舜典》《禹貢》等書皆成書於秦漢之際,當時曾有“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可見早在二千年前,恒山就有天下第二山之稱。並且《爾雅》中稱:“恒山為北嶽”。也就是說遠在秦漢時,恒山就已經稱之為北嶽了。

《尚書·帝典》中記載:“有舜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嶽”北嶽即指古山西的恒山。《尚書·禹貢·導山》記載秦始皇東巡時過“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秦始皇走太行、恒山到碣石,時至今日,太行、恒山的名稱依然如此,說明北嶽之山恒亙綿長。《禹貢》也稱為“太行恒山”。

《周禮·職方氏》記載,當時天下“九州各有鎮山,恒山,正北並州鎮山”。《爾雅·積山》也有關於五嶽的記載,且稱“恒山為北嶽”。《漢書·地理誌·常山郡》中記載:“恒山北穀,《禹貢》恒水所出,東入滱。”這一記載準確說明了漢代北嶽恒山與相關河流的關係。

秦漢時期設恒山郡,就是因北嶽恒山在其轄區內而得名。

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中描寫恒山:“恒山為北嶽,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由東北至西南走向,它西控雁門雄關,東跨冀北原野,南接五台山,北臨大同盆地,連綿數百裏。當年古人登臨此山,可以俯視河北、山西兩省,山勢蒼茫,氣象萬千。”

《周禮》中寫道:“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恒山。”《通典》中也記載:“秦祀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恒山”。“秦始皇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

中華十二山的出處,在《漢書·地理誌》中解釋為:“堯時分天下為十二州,每州各有鎮山。”所以,在這裏恒山為第二也就好理解了。

對於北嶽恒山的零零星星,隱藏在書海之中。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大海撈針。清代顧炎武先生的《北嶽辯》對於恒山名稱的由來,以及曆來的史料記載,進行了整理研究。

(二)恒山位置的曆史記載

秦始皇統一六國,分天下為36郡,曲陽縣位於恒山郡中部。曲陽縣境北至恒山北穀;東北至寇水;西北發源於恒山的恒水。

《前漢書·郊祀誌》中記載:“漢宣帝神爵元年,詔令祭五嶽、四海,祀北嶽常山於上曲陽。”常山,即恒山,因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稱。

《後漢書·郡國誌》中記載:“上曲陽,故屬常山,恒山在西北。”

《晉書·地理誌》和清光緒三十年《曲陽縣誌》皆記載:“上曲陽恒山在縣西北有阪號飛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