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恒山山脈好似從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
恒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和旅遊勝地。其風景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景區由15個異彩紛呈、各具奇觀的分區組成景觀體係,可謂是恒山的風景畫廊。
(一)恒山風景縱覽
恒山風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1984年規劃,全景區為四個等級的保護區和一個自然保護區。一二級保護區麵積為62.10平方公裏,以雙峰並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龍山一帶為自然保護區。
恒山景觀中,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原洞、虎風日、大宇灣等處,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話傳說。
出渾源縣城,沿著綠樹成蔭的渾源靈公路南行約四公裏,順路而上,便進入了一條幽深的峽穀,峽穀長約一千五百米,從北至南,分為金龍口、石門峪口、磁窯口三段。
金龍口穀深山崇。兩岸懸崖壁立,鬥峙如門。群峰突起,爭相為高。最窄之處寬不足十米,仰首隻見一線之天。人立其中,頗有巨岩壓頂之感。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所書“壯觀”兩字,鐫刻在東麵的峭壁上,更增添了峽穀的雄偉氣勢。古人說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置身於此,方有深刻體會。
金龍口中,渾河之源唐峪河集千溝萬壑之水,自南向北穿峽而去。平日在穀底靜靜流淌,水勢不大,一到陰雨時節,河水猛漲,濁浪排空,奔騰咆哮,恰似一條奔馳的金龍,一瀉而下,勢不可擋,正如古詩所說:“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從金龍口再上,為石門峪口。這裏“高排石壁懸雙闕,獨聳危峰接九霄”,地勢更為險要。在東岸懸崖的半山腰裏,古時築有棧道,名為“雲閣”。雲閣與西岸半山之中的懸空寺之間,曾有一座架空懸橋,名為“虹橋”。這兩者合稱為“雲閣虹橋”,為當時恒山著名一景。據說,“雲閣虹橋”是北魏道武帝年間修建的。
如今雲閣僅有在崖間橫梁的石孔遺跡尚存,而虹橋則早已毀壞。由於唐峪河水夾帶大最泥沙,長年淤積,穀底河床越來越高,現在雲閣的石孔遺跡隻能看見一排,而且已離穀底很近了。著名的“雲閣虹橋”勝景現在隻有“雲閣”兩個大字,還鐫刻在陡峻直立的石壁之上。
從石門峪口再往上來,就到了磁窯口。磁窯口峽穀的東岸,在原來半坡村傍,曾建有恒山山門。山門切石坡築台基上下二層。上層台上建西向券洞門三道,簷飾瓦頂都為琉璃燒造。門洞上方的龍鳳板上大書“北嶽恒山”四字,落款書清弘治十六年,距今已有四百七十餘年。台前砌三出踏道,共十級。下層台基的中部建四柱三路木牌坊,當中橫匾上書“屏藩燕晉”。
牌坊東麵樹一座石碑,上麵刻著“塞北第一山”五個大字,據考證大約是明萬曆年間所立。碑南有清乾隆三十年修北嶽恒山碑,北麵有清乾隆三十七年祀恒祭文碑。牌坊左右,雄峙石獅一對。牌坊前,原修石台百級,後漸被泥沙埋沒,外露僅剩六十餘級。
磁窯口西岸崖下,有一羅漢洞。洞深而廣,能容二三百人。洞內石壁上,鑿石為基,塑有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向有“南羅漢,北懸空”之稱。
恒山自然景觀群峰奔突,氣勢磅礴。越過小橋流水,攀上石壁棧道,拾級而上。進入山門後,爬懸梯,鑽石窟,繞長廊,寺中又是一番天地。
懸空寺不僅奇在懸空,而且殿回樓轉,一步一景,建造奇特。全寺大小40座殿廟樓閣,高低錯落,對稱中有變化,轉折升降,分散中有特色。
更兼寺中銅澆、鐵鑄、石雕、泥塑的78尊神像,神態自然,栩栩如生。最高層有三教殿。在此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同堂共室。這是佛、道、儒三教合作建寺的產物。
出懸空寺廟門南望,一座大壩屹立於峽穀之中,把天峰、翠屏二山連接起來,氣勢不凡,巍峨壯觀。大壩西邊有依山而建的數十級水泥混凝土台階,由此登上壩頂,隻見群山環抱,碧波蕩漾,這就是著名的恒山水庫。
金龍峽穀中的唐峪河,發源於恒山山脈的千溝萬壑之中。由於河流所經地區,大多為質地比較鬆軟的砂岩,加之曆代戰火毀滅和人為的破壞,使恒山的森林覆蓋麵積日益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唐峪河夾持著大量泥沙,從峽穀中流過,使河床越淤越高,漸漸形成了“河在天上流”的形勢,比渾源縣城以及周圍的村莊田野要高出五十多米!
每當大雨來臨,唐峪河上遊的龍盆峪、正穀、刁旺穀等許多條溝溝壑壑裏的洪水,順著陡峻的山勢俯衝而下,最後彙集於狹窄的金龍峽穀之中,如同翻江倒海,奔騰呼嘯,以驚人的速度衝出峽口,淹沒山外的村舍田野,一片汪洋。
曆史上發生過的洪災不計其數,渾源城也曾多次成為水中之城。可是到了久旱不雨的季節,因河床高出地麵很多,以致於無法引流澆灌,隻得看任河水白白流去。過去的唐峪河,真是有百弊而無一利。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仙人雲遊到此,對人們說,如果在金龍峽穀峭岩上建一座空中寺院,就能鎖住蛟龍,消除水患。可是,那奇妙的懸空寺已經矗立了一千多年,唐峪河卻依然恣意橫行。這古老的傳說,隻不過反映了當地百姓迫切要求根治水患的願望而已。
水庫大壩從1958年破土動工,經過4年的艱苦奮戰,於1962年全部完工。大壩高55米,長150米,頂寬2.5米,如同天峰、翠屏二山伸出的鋼鐵巨臂,將峽穀之水截於大壩之內,形成了一個總容量達1000多萬立方米的人工湖。唐峪河水再也無法逞凶,隻得乖乖地聽從人民的調遣。
恒山水庫存的建成,不僅根除了千百年來的水患,而且給古老的北嶽增添了一處新的風景勝地。
當人們在寬闊的水庫大壩上漫步時,隻見四周翠綠,群山環繞,怪石嶙峋,奇峰聳天,好一派雄偉壯觀的景色。水庫裏波光粼粼,千山萬峰之影倒映於水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輝。再轉身向下望去,隻見大壩放水,激流自閘門噴瀉而出,形成幾十米高的瀑布,浪花飛濺,吼聲震耳。
懸空寺的奇光異景就在近處半山之中。今日水庫勝景與昔日古寺風光相互襯映,更顯出祖國河山之美!
恒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大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於天峰嶺、翠屏峰之間,峽穀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十米。
翠屏山是恒山兩座主峰之一。它和天峰嶺一樣,都屬孤山式斷層山。分峙疊出的山峰,一層斷崖,一層綠帶,煞是好看。山路兩側,怪石嶙峋。窺翠屏一斑,可知恒山全貌。翠屏山下就是金龍峽腹地,兩側溝壁陡直,峽底流水奔瀉,穀幽峽深,十分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