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嶽恒山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宗教信仰、民間傳說、名人典故、風土民俗、藝術戲曲等無不成景,簡直渾然天成,獨具特色魅力。
(一)北嶽恒山與道教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家之名,始見於漢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並稱其為“道德家”。道家方士們所尊崇黃帝、老子,便以黃帝附和神仙學說,後又將神仙學與黃帝、老學相結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黃帝而使“黃老學說”成了後世道教的理論基礎。
道教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教文化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如老子的虛懷若穀、寬容謙遜、恬淡素樸、助人為樂、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反對爭名奪利等,正是道教文化所發揚的。而且,曆史上,上層人物崇拜什麼教派,就會給這個教派以扶持和推崇,這與道教的發展成正比關係。
古北嶽恒山曾建有的宮觀,最早為北嶽廟,這些宮觀在大茂山的山陽褶皺處,隨處可見,頗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之慨。現在,宮觀建築毀廢貽盡。另外,曲陽縣境內宗教寺院繁多,也與北嶽廟祀禮之多有關。
自東漢至清末,縣境內建有寺院四十餘座,且分布廣泛,但至今大多無存,隻有北嶽廟保存完好,並保存有“靜通真大師提點”在德寧之殿的題記。分布於天花板、闌額、普柏枋等構件上大大小小的太極圖形,表現出了濃厚的道教風味。
據記載,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創建北嶽廟。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黃山八會寺落成。南北朝時期,由於統治者的倡導,佛教發展迅速,以致發展到危及統治者利益的程度,最終導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七年下詔宣布“滅佛”,而道教則於此時得到極大的發展,北嶽廟就是在這時期興建的。
隋開皇十三年二月初八,黃山八會寺“千佛龕”落成。唐開元八年西郭清化寺落成。內有立高5米、寬1.5米、厚0.7米和高7米、寬兩米、厚一米的大石佛於唐乾符三年五月十八日完工。現八會寺佛龕被評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40年代末道教停止活動,道觀大多無存。王子山院、興聖寺尚存部分殿屋。西郭清化寺和李家弓園府寺尚存石佛各一尊。蓮花山香岩閣、嘉山北麓大興寺和昭福寺尚存遺址。
道教的建築為服從宗教需要而顯得比較刻板,但大都利用奇異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樓、閣、亭、榭、塔、坊、遊廊造成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園林係統。
這些建築體現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壯其勢,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建築與自然山水結合的獨特風格。
恒山向來被道士作為修行的理想地方,並稱其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名總玄洞天,定為宗教名山。
據山中廟宇碑文記載,早在西漢前後,張良之師黃石公還在曲陽黃山修行。他們招集當地石匠藝人修建殿宇,雕刻石像、石獅獸類等,黃山上至今有“黃公庵”遺址。
還有傳說黃山也曾是常山女道士昌榮的隱居之地,昌榮自稱殷女,她食鬆柏籽,飲山泉水,采挖中草藥,為山下百姓治病。往來山上山下二百餘年,容顏如童,百姓們非常感激她,熱情稱她為少容姑娘,故黃山又名少容山,少容庵遺址至今尚存。
這些傳說,是創作者在神化、宗教情感的誘導下,通過想象編製的又一篇故事。而且,道教以多神為特色,信仰上也沒有具體形象,它滲透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體現了當時民間的一種景仰和期待。
恒山道教源於道教中的“北天師道”。南北朝時,寇謙之自稱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創立新天師道,後稱北天師道。陸修靜創立較為係統的道教齋戒儀範,後稱南天師道。唐宋以後,南北天師道與其他道教派別合流,元代後統稱“正一道”。
恒山道教在齋醮法事儀式中製定了“誦戒新法”和“樂章”,已經有了唱誦經典和部分器樂演奏的結構,被認為是恒山道樂的發端。
所謂齋醮,是道教針對水災、旱災、蟲災、雷擊、瘟疫、傷病、死亡、延壽等事舉行的法事活動,並根據法事情節需要,組合串連各種頌、讚、步虛、偈等道曲,音樂也隨之變化。
齋醮儀式中使用了很多讚頌詞章和祭祀音樂,其中包含了不少文學和音樂資料。唐宋以後,恒山道樂與宮廷音樂、民間音樂相結合,成為固定的法事儀式在齋醮活動中被傳承下來。明代以後,道教轉衰,但齋醮仍在民間流行,並吸收了民間十番鑼鼓音樂,內容相當豐富。
恒山道樂的基本內容有讚歎、器樂曲、工尺譜、宮律調係統等幾個部分。
恒山道樂的樂器和法器自成體係。吹奏樂器有管子,包括低音大管、管子、對管,其它樂器有笙、竹笛等。打擊樂器有鼓、銛子、鐺子、大鐃、大鈸、雲鑼等。法器有木魚、銅磬、法螺、法鈴等。
至今已曆一千五百多年的恒山道樂,保留著大量古代樂曲,是道教與民間音樂相結合的曆史產物,反映了道教的藝術表現形態與美學追求。
恒山道樂融入農村歲時節日和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之中,對於豐富當地人們的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北嶽恒山與江湖
恒山正是因為沾上了五嶽的光,因此在許多文人墨客的筆下都有一席之地,而金庸筆下的江湖中,雖然沒有著重去寫恒山,但在幾本作品裏,依舊能夠看到恒山的蹤影。
在恒山山下平坦處是一處名為停旨嶺的地方,從這個地方沿一條石板小徑向上不遠,就能到達果老嶺。嶺下,就是通元穀。在《笑傲江湖》中令狐衝收服了些江湖好漢後,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此修行的地方。
《笑傲江湖》書中說,“那通元穀在見性峰之側,相傳唐時仙人張果老曾在此煉丹。恒山大石上有蹄印數處,曆代相傳為張果老所騎驢子踏出。唐玄宗封張果老為‘通元先生’,通元穀之名,便由此而來。通元穀和見性峰上主庵相距雖然不遠,但由穀至峰,山道絕險。令狐衝將這批江湖豪客安置在通元穀中,令他們男女隔絕,以免多生是非。”
通元穀,其實是一座空穀,沒有任何建築,當然也沒有不戒和尚、桃穀六仙、漠北雙熊等人投奔恒山派後的居所“恒山別院”。倘若當初真有那麼一些茅舍陋屋,這座寂寞空穀,卻也不失為那班三教九流靜心修行的好去處。
果老嶺上的驢蹄印卻是有的,幾塊大青石上,碗大的蹄狀印記甚是分明。在恒山本身的傳說中,這確為張果老倒騎驢所留蹄印。
在山腰上,遍尋一處寬闊之地竟未能如願。想令狐衝接任恒山派掌門時,江湖各路人馬蜂擁而至,更有黃伯流等人事先考慮到佛家清靜之地不備酒葷,幹脆自帶“幹糧”挑了酒食飯菜前來。
《笑傲江湖》書中寫道:“到得午間,數百名漢子挑了雞鴨牛羊、酒菜飯食麵來到峰上。令狐衝心想:‘見性峰上供奉白衣觀音,自己一做掌門人,便即大魚大肉,殺豬宰羊,未免對不住恒山派曆代祖宗。’當下命這些漢子在山腰間埋灶造飯。一陣陣酒肉香氣飄將上來,群尼無不暗暗皺眉。”這個時候,“山腰間”的場麵自然是非常壯觀了,數百江湖豪客開懷暢飲,場地是否寬闊當不緊要。
如果不在龐大的恒山廟群中流連,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攀上主峰——天峰嶺。這裏空空蕩蕩,甚至,比“江湖”中“空空蕩蕩的見性峰”更加空得徹底。
《笑傲江湖》書中寫道,見性峰上,“恒山派主庵無色庵是座小小庵堂,庵旁有三十餘間瓦屋,分由眾弟子居住。無色庵隻前後兩進,和構築宏偉的少林寺相較,直如螻蟻之比大象。”而眼前的天峰嶺,即使這簡陋的庵堂也並無一處,隻有一塊成色一般的大理石碑上刻“北嶽恒山頂,海拔2017米”。
不管怎樣,這裏畢竟是令狐衝接任恒山派掌門的地方。“群豪用過中飯,團團在見性峰主庵前的曠地上坐定。令狐衝坐在西首之側,數百名女弟子依著長幼之序,站在他身後,隻待吉時一到,便行接任之禮。”
在這見性峰頂,江湖的正派至尊如少林方證、武當衝虛兩大掌門,邪派高手如日月神教賈布、上官雲兩大長老等數百甚至上千人馬皆彙聚在此,自然又是一個壯觀的場麵了。
除了令狐衝在此接任恒山派掌門,見性峰還有過劍拔弩張、令人窒息的危急時刻。當時少林、武當、昆侖、峨眉、崆峒等門派齊聚於此,準備與前來踏平恒山的日月神教決一死戰。武當派衝虛更是準備了一萬公斤炸藥,誓將“任老魔頭”粉身碎骨,幸虧最後是一場虛驚,否則,這一萬公斤炸藥,“任教主固遭炸死”外,還“毀壞寶山靈景”,更重要的是,“盈盈也必不免”,如此,《笑傲江湖》便會戛然而止。
懸空寺在《笑傲江湖》中的首度出場,雖然已在文章偏後,但日後,這裏卻成了一處較為重要的場所。書中曾寫道:“令狐衝引著方證大師和衝虛道長下見性峰,趨磁窯口,來到翠屏山下。方證與衝虛仰頭而望,但見飛閣二座,聳立峰頂,宛似仙人樓閣,現於雲端。方證歎道:‘造此樓閣之人當真妙想天開,果然是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就像見性峰其實並不是恒山的主峰一樣,懸空寺也並非如金大俠所述“聳立峰頂”,而是空懸懸崖山腰。
“若是常人登臨,放眼四周皆空,雲生足底,有如身處天上,自不免心目俱搖,手足如廢。”而對於令狐衝、方證、衝虛這些一等的高手來說,卻是“臨此勝景,胸襟大暢”。懸空寺空間狹小,卻是一處上演了數出好戲的微型劇場:方證、衝虛、令狐衝密謀攪局五嶽並派大會;魔教高手以黑水毒箭偷襲三人;儀琳的“啞婆婆”母親剃光令狐衝的頭發,迫他娶自己的女兒……
這幾場好戲中,以“魔教高手以黑水毒箭偷襲”最為扣人心弦。懸空寺的天橋欄杆不僅被毒箭射中腐蝕出一個個小孔,其中的一個閣樓更是被放了一把火,那個魔教的偷襲高手賈布則被方證“雙手一送”,“向外直飛……隻聽得叫聲慘厲,越叫越遠,跌入翠屏山外深穀之中”。
當然,這些場景隻會永遠在靜止的文字中呈現。以懸空寺之“懸”,現實中自然無法承受如此衝突,即便在若幹版本的《笑傲江湖》電視劇中,也無一例外沒有取過懸空寺的一個真實鏡頭,張紀中在拍攝他的《笑傲江湖》時,“克隆”出個“懸空寺”。
聽說在恒山隧道中的某處洞穴,有人近年修建了“令狐衝祠”,加之官方欲規劃籌建令狐衝練功房、令狐衝塑像的傳聞,甚至有一些恒山的旅遊圖上也都有了令狐衝墓的標識,雖然聽起來有些可笑,但也說明了恒山與江湖的淵源。
其實,恒山確曾有過現實版的“笑傲江湖”。在2005年9月25日,北嶽恒山舉辦了中國武術文化產業(國際)論壇,各路武林俠客齊聚於此切磋功夫。香港功夫巨星洪金寶、國際級功夫片導演唐季禮、頂戴“南金庸北蕭逸”光環的著名武俠小說家蕭逸、李小龍之女李香凝、“王仁則”於承惠、“孫悟空”六小齡童……這些名字,撐起了“恒山論劍”的“江湖盛況”。
(三)民俗文化
北嶽恒山不僅曆史文化底蘊豐厚,自然資源也非常獨特。在這悠久的文化以及獨特的資源景觀的熏陶和影響中,恒山地區產生了許多的民俗文化。
1.四月初八廟會 農曆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出家、成道、涅槃之日。我國佛教界習慣以農曆四月初八作為佛祖紀念日。在這一天,寺廟之內要舉行浴佛法會,在大雄寶殿裏供奉釋迦牟尼誕生像,全寺眾僧與信徒要以香湯沐浴佛祖誕生像,以此紀念釋迦牟尼。
北嶽恒山乃道教聖地。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後,為紀念釋迦牟尼誕辰,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有詩寫道:“音亦可觀,方信聰明無二用,佛能稱士,須知儒釋本同源。”
文成帝拓跋浚認為佛道同源同根。從那時起就在恒山開始舉行四月初八廟會活動,以此紀念釋迦牟尼的誕辰。
此後,曆史上恒山道人也曾想用道教祖師老子之生卒日期定作廟會日,但查遍所有的經典著作,都沒有找到老子生卒日期,因當時三教合一思想已經形成,且佛教、道教信徒都來朝拜更能為恒山添香,達到弘揚佛道香火旺盛之宏偉夙願,隻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