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並以其拔峙雄渾的氣勢,綿延奔騰於北國萬山峻嶺之間。

古往今來,恒山以其奇險吸引著遊人。千年的文化傳承,留下了大量的神話傳說與趣聞軼事,為恒山的魅力添姿加彩。

(一)逸聞趣事

恒山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流傳著許多關於恒山景觀的逸聞趣事。

1.張果老仙跡 恒山是傳說中八仙之一張果老的修行道場,故留下了許多關於張果老的傳說與仙跡。

傳說,八仙中的張果老,經常倒騎著日行萬裏的白驢出入恒山,每次路過懸根鬆都要乘涼小憩。一日,仙人雲遊歸來,走到此處將驢拴於鬆樹上,倒頭便睡。

時間不長,白驢忽然前蹄高聳,似有脫韁之勢,但因韁繩捆紮堅牢沒有掙脫,卻將樹根拔出許多。大仙驚醒細看,原來白驢身上爬滿牛虻,咬噬的白驢實在難忍。

張果老急忙用袍將牛虻驅散。這時乘涼之意盡失,於是騎驢上山。走了數百米,白驢突然又跳,大仙沒加提防即從驢背摔落,果老急忙一托而起,見驢背上又爬滿牛虻。張果老一時氣極,口中念念有詞,用袍袖狠狠一摔。

頓時,全山牛虻皆無。至此之後,入伏前牛虻滿山皆有,入伏後則全山無一牛虻,一直留傳至今,且成為恒山一大奇聞。仙驢留下的足跡至今也依稀可見。

2.苦甜二井 恒山地處塞外高原,水資源匱乏,但在恒山半山腰間卻有水井兩眼,一眼曰甜水井,一眼曰苦水井。

相傳,恒山過去隻有苦井一眼,唐天後二年有一姓魏名道的道人,在恒山修道數十年之久,因道經精博,聽其講經的人甚多,每日講經座無虛席。在聽課的眾生中,有一老者每日不缺課。

一日,講經完畢,人皆散去,唯老者不走,魏道遂問其原由,老者據實以告:“我乃本山黑龍,玄武化身,聽道已有數年,深得其意,當為本山盡綿薄之力。”

剛好這一年久旱不雨,民情慌愁,魏道求助於黑龍,黑龍麵露難色,說道:“降雨救民乃我本職,苦於玉帝禁令,違者誅戮,最輕也的囚於山底,永不超生。”

魏道隻好作罷,拜謁張果老,張果老作法普降喜雨。玉帝聞知降雨,誤以黑龍所為,便欲誅之,張果老為其求情,才未受誅。

但死罪可免,囚罪難逃,黑龍感恩張果老,想到恒山隻有苦井一眼,便主動囚於井底,將自己的口水吐出,供人飲用。天長日久,苦井旁受衝刷之力,形成水井一眼,便是今日的“甜水井”。其水甜如甘露,沁涼爽口,唐明皇親下詔書,賜名“龍泉觀”。

3.金雞報曉 金雞報曉乃是恒山一大奇觀。

在恒宗殿右側有一塊奇怪的石頭,名曰“金雞石”,以石擊之,便會發出如雞鳴般的叫聲,人們驚奇不已。

在恒山會仙府有一通石碑,寫道:“東岱大夫之鬆,西華仙人之掌,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金雞玉羊”中的金雞就是指這塊“金雞石”。

相傳,恒山停旨嶺村有一對兄弟,弟弟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哥哥好吃懶做,不求上進。父母死後,哥哥分給弟弟一隻公雞,便將其踢出家門。

這一年,天下大旱,蟲滿為患,上蒼因弟弟好善積德,便將公雞點化,為其捉蟲除害。弟弟的莊稼在大旱之年長勢良好。哥哥的莊稼卻遭蟲害咬噬,哥哥便向弟弟借雞一用。

但是,公雞無論如何也不願意走,哥哥便氣急敗壞地追著公雞猛打,當追到恒宗殿右側,公雞受神靈點化,化作石頭。哥哥用石擊之,公雞魂魄便向對麵山體飛去,隻留下一塊石頭。

4.石佛流淚 恒山天賜溝景區有一座很陡峭的山峰,形成七個天然山洞,名曰“七竅峰”。

該峰北岩上雕刻著兩米左右高的三尊石佛,當地村民稱為“三佛殿”。這三尊石佛,西為“阿彌陀佛”、中為“釋迦牟尼佛”、東為“藥師佛”,是釋迦牟尼的三世化身。

石佛雖曆經百年風雨侵腐,但清晰的佛像端莊慈祥,肅穆自然,身上衣紋自然流暢。最使人迷離不解的是靠西端坐著的“阿彌陀佛”,他的兩隻眼睛常年流水不止,似西方佛祖見千百萬芸芸眾生,為名、為利、掙紮在生、老、病、死的苦海之中,而感到傷心流淚似的。

這當然是一種教化世人的宗教神學理論,但這種奇特的現象是怎麼形成的,誰也說不清楚,是雕刻工藝師們巧妙地利用山岩內部流水跡象雕成的?還是雕刻成石佛後,地殼內部的變化正巧從麵部的兩眼流出水?至今不得而知。

5.夕陽返照 恒山奇異怪事很多,作為恒山18景之一的“夕陽返照”就是其中一大奇觀。

此景一般出現在初秋時節。據目睹者介紹,初秋的恒山,色彩斑瀾,景象萬千,在接近傍晚時分,西邊的落日漸漸隱去,遠處的山峰隻看到峰頂一條隱隱約約的輪廓線,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突然,恒山一德峰整個的山壁岩體變得特別的亮,特別的刺眼,整座山體呈金黃色,如一座閃閃發光的金山,屹立在那裏。

這種現象大約持續三至五分鍾,過後一片黑暗,此景無影無蹤。文人墨客稱之為“夕陽返照”,並在天峰嶺的半壁間留下了“夕陽返照”的摩崖題刻。

6.舍身崖的傳說 離開虎風口繼續向北攀援而上,便到了果老嶺。嶺上的彎彎小路,都是由一塊接一塊的青石天然接連而成,但卻好似人工鋪設一般。在其中一塊很大的青石上,有許多自然形成的小石坑,極似人的足跡和毛驢的蹄印。

在這果老嶺的東側,一座萬仞險峰麵西而立,直插雲端。翹首而望,看那古鬆摩雲,危崖欲傾,確實雄偉壯觀。這就是恒山另一處勝景舍身崖,又叫夕陽岩、姑嫂崖。

關於這美麗如畫的舍身崖,還流傳著一個悲壯動人的愛情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渾源城裏有一個十分美麗的少女。一年夏天,她年邁的母親患病,姑娘便和嫂子一起上恒山為老人尋取草藥。誰知剛剛走進那幽深的鬆林,便撞見了一隻惡狼。那惡狼張開血盆大口,向她們撲了過來。正在這危急萬分之時,有一個年輕人從後麵趕來,揮舞木棒,趕跑了惡狼。姑嫂兩人非常感激,連連向青年道謝。

言談之中,得知這青年是在恒山修廟的畫匠。少女見他容貌英俊,言談舉止又十分穩重幹練,便產生愛慕之情。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便在一旁穿針引線,幫助小姑與畫匠定了終身。

不料好事多磨,禍從天降。渾源知府老爺的公子久聞少女美貌出眾,便要強行霸娶。而少女的母親也嫌貧愛富,貪圖知府家的錢財,又是打,又是罵,逼迫著女兒應允知府公子的婚事。

少女無法忍受,便連夜逃出家門,上恒山去尋找畫匠。賢慧的嫂嫂怕小姑發生意外,也急急忙忙跟隨上山,暗中保護小姑。

姑娘跑遍恒山的山山嶺嶺,卻不見情人的身影。這時,知府公子又率領家丁追來。眼看著如狼似虎的家丁們步步逼近,少女把牙一咬,從這萬丈峰頂跳了下去。嫂嫂趕到崖頂,不見小姑蹤影,也從這裏跳崖而亡。

姑嫂倆人壯烈的行動感動了北嶽之神。北嶽神便施展神法,使少女化為百靈鳥,嫂子化為找姑鳥,日夜形影不離,飛繞此山,淒涼的叫聲不絕。據說舍身崖和姑嫂崖便由此而得名。

7.飛石窟的傳說 舍身崖北麵是飛石窟,它有一件與帝舜有關的逸事。

相傳,帝舜北巡至恒山,正準備登山設祭,恰遇大雪紛飛,擋住了去路。於是,帝舜就在山下遙祭。突然,一塊巨石從山頂掉到帝舜麵前。據說那塊巨石就是從這裏飛出去的,而這石窟就是巨石飛出後留下的印跡,因此命名為“飛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