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著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此,連續發布了十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實施了一係列前所未有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通過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改革糧食流通體製、集體林權製度、農村金融體製,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到農村,實行農村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自由就業等重大舉措,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使農業和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以說,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多年,是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出台最密集的十多年,也是農民得實惠最多的十多年,是農民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多年。

隻有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和激發了農民的創造力,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富裕、農村的興旺才可能具有最堅實的基礎。農業之所以能獲得“九連增”、農民收入增長之所以能實現“九連快”,農村之所以能保持九年持續的和諧穩定,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中央在製定農村政策時始終把保障農民經濟利益、尊重農民民主權利作為基本原則,著眼於提高農民增收能力,盡可能使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因而使得蘊藏在億萬農民群眾中最偉大的發展作用得到了發揮。

當前中國農村正在進入全麵轉型時期,“三農”發展麵臨著難得的機遇,但也麵臨不少複雜的問題。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世界各國搶占農產品市場話語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內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爭奪耕地、水資源、人力資源等資源要素的競爭日趨嚴峻,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青壯年勞動力不斷進城務工,“空心村”不斷增多,“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已成為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農業科技含量、勞動生產率低,小規模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矛盾日益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後,城鄉居民收入總體上還存在較大差距,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和融入城市仍麵臨一係列體製障礙,農村改革和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適應新的發展形勢,解決“三農”發展麵臨的係列問題,不僅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進一步破除體製機製障礙,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力度;更為重要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將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與提高農民能力素質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和科技水平,增強農民自主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適應農村轉型發展的需要。這無疑是新時期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課題。

陳文勝研究員主編的《農民十萬個怎麼做》叢書,立足於中國城鄉社會變遷、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背景,以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增收、維護農民權益、改善農村民生為出發點,著力於幫助解決與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該叢書遵循農民喜好與思維特點,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以新理念、新技術、新政策、新內容,以及生動的案例、活潑的講解、通俗的語言、新穎的編排,為廣大農民奉獻了一套內容豐富、易懂好用、特色鮮明的知識叢書。叢書分為五冊,分別從生產生活、技術信息、增收致富、環境保護、權益維護等方麵,為農民答疑解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促進‘四化’同步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為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進一步發揮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推動農民自身進步作為加快農村社會轉型、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最堅實的力量,還需要“三農”理論與實際工作者的不斷深入研究與探索。《農民十萬個怎麼做》叢書以提升農民自身發展能力來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做到了把理論放在田野中,把文章寫在大地上,把文風揉進泥土裏,貼近農村現實,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無論是出發點還是落腳點、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值得肯定。衷心希望該叢書能夠達到編寫的初衷,切切實實服務於農民,讓廣大農民朋友真正從中受益。

是為序。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