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黨和國家向來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出台了一係列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那麼,當前支持農業生產的政策到底有哪些,農民朋友如何正確運用好這些政策呢,下麵就通過解答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來一一講述。
1要依靠中央政策支持來發展農業生產,該怎麼做?
小故事政策是陳老伯的發財秘訣
陳老伯是紅星村有名的政策百事通,也是該村唯一擁有上百萬資產的農民。每當別人問起他如何致富時,他總是謙虛地笑笑,“沒什麼,全靠黨的政策好”。乍聽起來,以為是陳老伯打官腔,但是,他確確實實是靠政策致富的人。早在聯產承包責任製初期,他首先向村裏提議要搞聯產承包責任製;國家提倡辦農民合作社時,他在村裏聯係了幾戶農民第一個辦了農民合作社;國家搞新農村建設,他第一個跑到縣裏弄了個新農村建設項目。什麼能繁母豬補貼、牲豬補貼等,陳老伯總是最先知道。村裏農民凡是有什麼政策弄不明白,隻要找他總不會錯。陳老伯每天必看《新聞聯播》,每天必看報紙,每天都要上網,他是紅星村50歲以上唯一能夠上網的人。學懂政策、利用政策,就是陳老伯發財的秘訣。
政策講解:國家有哪些對農業、農村的支持政策
農業生產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活動,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支持政策,均與農業生產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當前國家的農業農村政策可以分為如下幾大類:
(1)關於農業和農村投入政策
一是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按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
二是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進一步加強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同時完善退耕還林補貼。
三是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
四是強化金融機構支持。製定縣域內各金融機構承擔支持“三農”義務的政策措施,明確金融機構在縣及縣以下機構、網點新增存款用於支持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比例。采取有效辦法,引導縣及縣以下吸收的郵政儲蓄資金回流農村。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戶承貸承還、提供貸款擔保等有效辦法。
五是集中整合支農資金。鼓勵以縣為單位,通過規劃引導、統籌安排、明確職責、項目帶動等方式整合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辦大事。
(2)關於現代農業發展政策
一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示範工程。實施種子工程。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麵給予扶持。允許各類農業企業和民營農業科技組織申請使用國家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發、引進和推廣等資金。探索農業科技推廣體係實行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分類管理的辦法。對農技推廣項目實行招投標製度。
二是建設農村現代流通體係。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鼓勵郵政係統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中央和地方安排專門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質量標準與認證、市場營銷等服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開通整車運輸鮮活農產品的綠色通道,降低或免交車輛通行費,實現省際互通。對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用地按工業用地對待。進一步完善促進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外貿發展基金要向促進農產品出口傾斜,主要用於支持企業研發新產品新技術、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認證等,扶持出口生產基地。
三是調整農業結構。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建設特色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全麵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安全監測及質量認證體係,推行農產品原產地標記製度,開展農業投入品強製性產品認證。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名牌產品。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準化畜禽小區建設試點。製定動物防疫體係建設規劃。動物檢疫監督機構的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全額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