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家還發現,奶牛吃了一種白蛇根草的植物後,會得一種奇怪的病症:肌肉鬆弛,全身不停地顫抖;更奇怪的是奶牛這種病症還能傳染給人。原來,這種毒素可以溶解在牛奶中,人們喝了含毒素的牛奶,也會戰栗不止。這種病被叫做“牛奶病”,就是由植物毒素引起的。

蕎麥和金絲桃等植物,還會分泌一種奇特的“光敏毒素”,動物誤食了這類植物後,在遮蔭處不會有什麼反應,可一到強烈的陽光下,立即會感到十分難受,甚至在痛苦中死去。植物的毒素多數是自己製造的,可也有些植物本身並不製造毒素,但能從土壤中吸收,如紫雲英就依靠自己的根係,從頁岩中吸取毒性很大的硒元素,人和動物誤食了,會引起急性硒中毒。

第二,怪味驅敵。

有的植物本身沒有毒,或毒性不大,但它體內含有難以入口的刺激性物質,有時還會發出難聞的惡臭。這也是植物的一種驅敵辦法。有些植物的味道又苦又澀,動物吃過後,就牢牢記住這種難吃的味道,再也不吃第二次。

味道和氣味關係密切,植物釋放出各種難聞氣味,動物一聞,還沒吃就已經認為這不好吃。具有怪味的植物有茴香、煙草、水毒芹等。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原始森林中,有一種花朵最大的植物——大花草。它散發出一種類似屍體腐爛的惡臭味,人和大動物聞到後,都紛紛躲避,但這種臭味卻能吸引小昆蟲前來傳授花粉。這樣,大花草的惡臭味既抵禦了敵人,又幫助傳播了花粉,真是一舉兩得。

第三,利刺傷敵。

有些植物用銳利的刺、荊棘作為防身武器,使動物不敢貿然接近。這類植物中,最有名的要算仙人掌了。仙人掌的葉子變成一根根尖硬的針刺,動物隻要一碰上就會被紮著。

利刺傷敵

刺也像植物毒素一樣,並不都是均勻分布在植物體表,而是在一些容易受到動物侵害的部位,刺常常長得特別粗而尖利,分布也特別集中。光長刺的植物還不算厲害,有些植物還會把針刺和毒素結合起來用。蠍子草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刺像皮下注射器一樣,能紮進動物的皮膚中,同時放出毒素。如果誰不小心碰到了蠍子草,螫人的毛刺就會牢牢紮在皮膚上,與此同時,貯藏在毛刺基部的甲酸物質很快就注入皮膚,真比刺毛蟲螫人還厲害呢。

第四,擬態惑敵。

有些植物身上沒有防衛“武器”,沒有殺傷動物的本事,可它們也不聽任食草動物的宰割,采用“打不過就躲”的策略,利用變幻莫測的擬態躲避食草動物。

植物擬態惑敵的例子舉不勝舉,有時它們會把自己的外貌變得酷似另一種植物。例如死蕁麻,它的外貌與可怕的蠍子草一模一樣,雖然沒有蠍子草那種厲害的螫人本領,但就憑著這副尊容,誰都不敢去招惹它。另一種有出色擬態本領的植物就是生石花。生石花主要生長在南非的淺溪中,樣子極像鵝卵石,如果你不是一位專門的植物學家,不親手去摸一摸,很難發現腳下那些圓圓的“石頭”,竟是一株株植物。

第五,環境禦敵。

還有許多植物既無防衛武器,也無擬態本領,為了躲避食草動物的侵害,它們不得不遷居到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去生活。在十分幹旱的地區,氣候條件極差,食草動物稀少,可耐旱植物卻能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生活,因為它們早已鍛煉出一套對付幹旱的本領。對它們來說,食草動物比惡劣的氣候更可怕。

植物的演化道路是從水生到陸生,但有些植物在登上陸地後又重新返回水域,這是什麼緣故呢?一是陸上植物的生存競爭相當激烈,它們作為弱者不得不退避三舍。二來也許是為了躲開陸上種類繁多的食草動物,在水域中生活要比陸地生活安全得多。利用水來禦敵的方法還啟發了園林工人,它們常常用水圍住一些名貴植物,或者把盆栽植物放到一個盛有水的大盆中,使它免遭不會飛也不會遊水的小動物的傷害。

除此之外,植物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禦敵方法。

大多數食草動物,都討厭葉片上帶有水珠的植物。於是,有些植物就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本領,能夠長時間保持葉麵上由露水形成的水珠,例如不少菊科植物,就具備這種巧妙的防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