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
蠍子草,蕁麻科
蠍子草屬,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具棱,具粗硬毛和蜇毛,蜇毛直立而開展,長約6毫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於溝邊,林緣,路旁和山坡,十分常見。自華中至東北均有分布,北京分布較廣。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蠍子草會像蠍子一樣蜇人。被蜇後就像蠍子或馬蜂叮咬一樣疼痛癢腫難忍,出現紅色的斑塊或腫塊,要數小時或數天才能消退。個別人會出現過敏反應,有些兒童或較小的牲畜不慎從草叢中趟過,甚至會引起呼吸困難,乃至死亡。
蕁麻科植物能蜇傷人或動物是因為它們的莖葉上具有尖利的刺毛,這種刺毛是表皮延長的一種特化腺毛,由單細胞的毛管和多細胞的毛枕組成。刺尖頭部膨大成球形,當人或動物觸及到刺毛時,它的頭部被折斷,刺尖隨即紮入皮肉,管內的毒汁也隨即注入。毛枕是行使分泌刺激物的器官,刺毛的毒液很複雜,含有一種特殊的酵素和蟻酸、醋酸、酪酸和含氮的酸性物質。蕁麻科刺毛是用來防禦敵人進犯的武器,動物不會踐踏,更不會去食用它們。它們特殊的毒液也使一般的蟲子望而生畏,不敢輕犯。
蕁麻還是一種藥用植物,可以治療蕁麻疹,跌打和蛇咬。種子含油量達20%,可做工業用油。有些種類是紡織和製繩的良好原料。如果不小心被蜇傷的話,可用肥皂水衝洗或塗抹碳酸氫鈉溶液解毒,不要抓破,以防感染。
菟絲子寄生成性
旋花科菟絲子屬植物。俗稱黃絲草、無根草,是分布在暖溫帶地區的寄生種子植物。全世界大約有220種,我國約有8~11種。大多數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纏繞寄生,固著在寄主身上,少數寄生在木本上可超過一個生長季節。莖細長,柔軟,呈黃色或棕紅色,植物體無葉,幼苗具有根,主要起固定作用。花小,白色或淺紅色,種子10~11月成熟。
菟絲子主要靠寄生生活。自然落地的種子在春季萌發,幼苗長至5~8厘米時,幼苗頂端開始尋找寄主。當接觸到寄主後,莖以左旋纏繞於寄主上。這時,菟絲子莖的表皮細胞向外發育成鋸齒狀突起的墊狀物,並與寄主莖表皮緊密接觸。墊狀物中心部分的細胞向外分裂,長出一個穿刺結構——吸器,通過寄主莖的表皮、皮層,一直伸達維管組織。吸器前端菌絲狀的長形細胞和寄主維管組織中的導管和篩管分子接觸,吸器中也分化出相應的輸導係統與其相連。從此,菟絲子就可以從寄主組織中源源不斷地吸取水分、無機鹽及有機養料,過著好逸惡勞的寄生生活。
侵略者——榕樹
榕樹,又名萬年青,桑科。喬木,高可達15~25米,胸徑50~100厘米,樹皮灰色,冠幅廣展,老樹常有鏽褐色的氣根,葉薄革質,狹橢圓形,先端鈍尖,基部狹楔形至楔形,葉麵深綠色有光澤,背麵淺綠色毛,側脈每邊3~10條,葉柄無毛,榕果成對腋生,瘦果卵圓形,花果期5~7月。
我國雲南、海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等地的熱帶地區均有分布,東南亞及澳洲北部也有分布。
例如,雲南德宏傣族景頗自治州的首府芒市,有一處榕樹抱佛塔的奇觀。相傳一百年前,一位僧人在這裏建了一個小佛塔,後來塔的頂上長出一棵榕樹,榕樹長大後,根沿塔縫向下延伸一直紮入土壤中,漸漸發育成粗壯的樹幹,把塔緊緊的罩了起來,有些根須甚至紮到了佛塔的裏麵,形成了“樹抱塔”奇觀。
更難得的是,榕樹除了從主幹上生根外,還能從側枝上生出許多氣根,直紮入土中,從遠處望去,一棵樹就像一片樹林,這種根叫支柱根,有支持的作用,從而打破了“獨木難成林”的說法。
在廣東新會縣城東南十多公裏的天馬河裏,有一個綠色的小島,島上有棵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巨榕。這棵榕樹占地居然有15畝之多,氣勢磅礴,濃蔭蔽日,是鳥兒棲息的天堂,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獨木成林的榕樹王。
大榕樹的絞殺手段比藤本植物更加高明。榆樹、栲樹等闊葉樹腰圍粗大,有的要三個人才能合抱。但它們一旦被榕樹“抱”住,就像穿了鐵甲,根本無法“動彈”,最終枯死於榕樹手中。榕樹不僅能纏繞,也能圍住榆樹、栲樹等闊葉樹,其實是鳥類的傑作。原來,鳥類吃了榕樹種子後,沒有消化的一部分種子又從體內排出。如果正好落在大樹枝丫上,時間一長,便慢慢發芽長大。榕樹的附生根特別發達,能從樹上垂到地下,在土壤裏紮下根,迅速長成小樹。起初,它隻伸出幾條細細的長根纏繞在大樹身上,幾年後細根變成“巨蟒”,不僅越長越粗大,而且越纏越緊。又過了幾年,巨蟒似的粗根變成了羅網,使被纏繞的大樹逐漸枯萎、腐爛,最後活活被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