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產管理要有本領(5)(1 / 3)

特色種植、養殖的生產和管理有相當的難度。比如,種植蘑菇的溫濕度和種植大棚蔬菜完全不同;七彩山雞和珍珠雞的習性不同,管理要求不一樣;同是龜,螞蟻金頭龜、鷹嘴龜、四眼斑水龜、草龜的生活習性和喂養方法都不一樣;同是蝸牛,中華白玉蝸牛、法國散大蝸牛,養殖的環境與方式就不同。每一個品種都有一個以上的特別技術要求,一定要仔細分辨並熟練掌握其關鍵的種養技術。許多特色的種植、養殖項目都是新興的產業,有些推廣這些項目的公司為謀取私利,便把相關技術說得簡單至極,其實有許多項目的技術環節尚屬探索階段,發展尚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性。因此,希望農民朋友在發展這些特色種植、養殖項目之前要多方考察了解對方的技術實力是否雄厚,自己是否能掌握相關的技術,以及對方後續的技術支持是否可靠,並且還要在生產中,將學到的知識同生產實際結合起來,深刻領悟和積極思考,將所學的知識弄懂,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才能有可能得到收益。

小錦囊:因地製宜才能真正做出特色

發展特色種植、養殖一定要適合當地實際。一是要適合當地的溫度、降雨、土壤等自然條件。要認真谘詢有關專家本地的氣候條件和所引進的特色項目的適應條件,防止盲目發展,一定要盡量引進適應本地區自然條件的優勢特色品種。二是要適合當地的市場條件。要對當地的市場認真了解,千萬不要看到什麼產品價格高有錢賺,就一哄而上,導致本地市場供大於求,俏貨變成了滯銷品。三是行動要快。一旦發現某個特種農業品的市場,就要迅速組織生產並占領這個市場。否則,一旦被別人占領了市場,就很難打進去。搶占市場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組織,與本村、本鎮的農戶聯手合作,達到一定的規模生產,形成規模效益優勢。

13發展生態種植、養殖業,該怎麼做?

發展生態種植、養殖業,本質上屬於生態農業的範疇。生態農業就是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係統工程理論來指導、組織和發展生產的農業。它的特征是:“整體、協調、循環、再生”,例如:雞糞喂豬、豬糞喂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讓環境生態免受破壞,實現經濟、生態與社會三大效益。

小故事“豬倌兒”念活生態養殖經

據邢台新聞網報道,臨城縣西豎鎮清源生態養殖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當地有名才30多歲的“豬倌兒”陳永利,2006年,他收購了兩家瀕臨倒閉的養豬小廠,成立了占地100多畝的生態養殖場,並在省畜牧廳良種工作站的大力支持下,引進了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和技術。經過短短兩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養豬為主、多種養殖為輔、兼作種植的規模化養殖園區。他的生態養殖場建設在荒崗上。依據地勢特點,整個園區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搞養豬和飼料加工,下部分搞魚、鴨、雞等綜合養殖和苜蓿、核桃、西瓜、花生、油菜等特色種植。整個園區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園林式、風景型、生態化的養殖基地。據估算,這種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僅養魚一項就可節約飼料三分之二,比單一養殖增收20%。目前,陳永利的公司已能繁殖母豬近400頭,後備母豬300頭,每年可提供育肥豬1500頭、仔豬12000頭、麻鴨1500隻、鵝800隻、柴雞1000隻、各種魚10000公斤,綜合經濟效益千萬元。

生態種植、養殖,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生產經營方式,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特征,且對環境汙染少,其產品對人體有益無害。生態種植、養殖的模式多種多樣,下麵簡單介紹幾種:

(1)發展立體種養。立體種養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係統原理進行生產種植。它巧妙地組成農業生態係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係,合理利用空間資源,並采用物質與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藥,避免重金屬汙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係統。其主要特點之一是“多層配置”,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例如:南方稻區普遍推廣的稻田養魚、稻萍魚多層次立體種養;海南省東方黎族自治縣的魚、鴨、豬立體養殖;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境內的萬畝荒灘上的林、魚、鴨、鳥“生物鏈”。因此,農民朋友可以根據所在的氣候區域選擇合適的立體種養方式。但不論是哪種方式,最好有較多的農戶共同參加,以方便建立起從種苗供應、飼料加工、防病治病到產品銷售的一條龍生產服務體係。

(2)發展節水旱作農業。如果農民朋友處在幹旱地區,或者在水利設施老化、得不到有效灌溉的條件下,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發展節水旱作農業。一是了解傳統的節水手段。包括:在荒坡旱地上采取在上部開挖魚鱗坑,低窪處打壩蓄水,緩坡上實行等高種植,平坦地帶采用寬畦壟等方法,提高了旱地生產水平。二是選擇性學習新技術。包括抗旱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秸稈或薄膜覆蓋技術;秸稈還田過腹還田技術;抗旱“坐水種”等點澆保苗技術;少耕免耕保墒綜合耕作技術;噴灌、滴灌、微灌技術;水稻間歇灌和補充灌溉等模式化灌溉技術;械化節水旱作農業技術;抗旱、保水化學製劑使用技術。三是節水種植的塑棚栽培。建造塑(塑料地膜)棚(塑料大棚),創造出用少量水高效轉化太陽能的微環境、小環境,變高耗水的小麥、玉米栽培為節水種植,變冬閑為冬忙,實現“一家農戶,一畝塑棚豐衣足食,兩畝塑棚奔小康”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