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施用農家肥、生物肥。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對土壤和周邊的環境十分不利。保護耕地的最重要一環是要施用農家肥,讓耕種了上千年的土壤,地力長久不衰,少用化學農藥多用生物肥料,給子孫後代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用農家肥發展種植,還可以解決規模養殖業的糞便汙染問題。
(4)學會使用植物農藥。植物農藥治標又治本,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西藥、抗生素、強效消殺劑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人菌鬥爭越來越複雜,環境汙染也越來越厲害。所以,理想的消殺劑來自藥性溫和的中草藥。用植物農藥,也就是用生物技術來控製病蟲害,實現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的目標。
(5)發展白色農業。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包建中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創建可高度潔淨的工廠內生產、節土、節水、不汙染環境、資源可循環利用的工廠化“白色農業”——微生物資源農業,以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綜合利用組建的工程農業。它具有生態農業的特征,即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由於這項新型農業是在高度潔淨的工廠內進行,人們都穿戴白色工作服、帽從事生產勞動,所以稱為“白色農業”。
14進行循環種養,該怎麼做?
循環種養是生態農業的一種形式,也叫生態循環種養,它是利用生物鏈原理,提高投入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循環種養至少有兩大特點。首先就是“零排放”,即不排放汙染物,對環境非常友好。其次就是“高效率”,讓原本是廢物、汙染物的物質變成了有價值的農業生產資料。循環種養對改善環境意義重大,已在許多國家流行和推廣。
小故事循環種養零排放的甜頭
據《溫州日報》報道,生態農業“零排放”,讓泰順縣許多農業種養大戶嚐到甜頭。該縣司前佘族鎮溪口村有一個循環農業實驗場,該場麵積500畝,養殖著肉豬200隻、土雞3萬羽、1萬多株果樹、2萬株茶樹及50畝魚塘。如此大的種養規模如何實現零排放?實驗場負責人夏盛淼說,靠的就是生態立體循環農業係統,通過“豬—魚塘—果樹”和“豬雞—沼氣—糧(菜)”等循環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肥料養分,實現無汙染排放生產用水。據夏盛淼介紹,往年農場每年僅購買肥料就要花費13萬元。如今就地取材,就能滿足農場種養需求。同時,生態立體循環農業使農產品有效減少了飼料添加物、農藥殘留量,提升了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目前,這個縣有22個規模化養殖場已全部嚴格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原則,采用了“零排放”+“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既治理了養殖汙染,又發展了現代農業生產體係,還明顯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真是一舉三得。
循環種養有多種具體的模式,大體上分為以下三大類,你可以根據自身的環境條件,選擇合適的類型中的具體模式。
陸陸鏈循環種養很實用
在半幹旱地區或者缺水的西北部地區,因為缺少水麵、缺少稻田,循環種養大都隻能在陸地上開展。組建陸地短鏈條循環種養比較適合這類地區。陸地短鏈條循環種養已有如下一些成功的模式:一是“羊—草—蚯蚓—雞”。耕地上與多年生作物間種羊愛吃的草,然後放養一定量的蚯蚓,蚯蚓分解羊糞,轉化成植物容易吸收的有機肥,促進植物生長,一年後適當放養部分土雞,采食繁殖的蚯蚓。二是“豬—沼—果(麥、玉米)”。開辦小型家庭農場的農戶,可以養小規模的豬群,利用豬糞建設沼氣池,沼氣渣用來給果樹施肥。如果你想自己生產豬飼料,也可以沼氣渣做肥料種植小麥和玉米。三是“豬—沼—菜”。就是用沼氣渣種植高價有機菜,出售有機菜購買豬飼料養豬,豬糞製造沼氣,沼氣提供生活能源。
水陸鏈循環種養要條件
水陸循環種養需要在水麵資源豐富的地區,比較成功的案例很多,比如,“豬—沼—草—魚”:陸地上養豬、建沼氣池,並以沼氣渣種草,用草養水塘裏的草魚。“蝦—草—鵝”:池塘裏養蝦,在蝦起捕後,利用塘底土壤肥力高的特征種植草,草用來喂鵝。種養共作和輪作:像龍蝦與水芹混養、水稻與鴨子共作、早稻與龍蝦混養、茭白與龍蝦混養、對蝦與甜瓜輪作,等等。
水陸空循環種養有創意
在一些生態環境優美的旅遊地區,山水之間形成“零排放”的水陸空循環種養不是難事。所謂水陸空大循環種養,就是把幾條短鏈條循環種養交叉結合起來。隻是參與循環的生物種類相對增多,投資規模相對加大、技術管理內容相對增多。目前,有些地方的農業生產者把水陸空大循環種養同休閑觀光旅遊結合起來做。例如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中樞鎮新寨村黃草州水庫,就是這樣。他們結合周邊的天然美景搞的“豬—沼—草—魚—天鵝、野鴨—觀光旅遊”很有創意,讓旅遊者樂不思蜀。另外,我們也可以把兩種循環種養結合起來做,例如“豬—沼—果—果子狸—蚯蚓—鴿子+草—魚—野鴨—觀光旅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