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農民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做好食品保鮮儲藏,避免食品發生變質。盡量吃新鮮、質量好的食品,不吃黴變食品,防止發生食物中毒。
73選擇合適的治病途徑,該怎麼做?
常言道“大病進醫院,小病進藥店”,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病途徑,這裏麵可是有大學問的。
如何判斷自己得病了,看症狀
作為一般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自己得的是大病還是小病。中醫學認為“有諸內必見於外”,就是說,疾病一定有其特定的外在表現。在這裏,參考尋醫問藥網《大病小病咋判斷》一文向農民朋友介紹幾種常見症狀的“大小病”判斷方法。
(1)對於頭痛的判斷,小病信號是精神緊張、疲勞;三餐吃不飽、血糖過低等。這些原因導致的頭痛雖然令人煩惱,但並不危險。但如果頭痛很突然、程度比較嚴重,則有可能是中風或腦動脈瘤的信號,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如果是頭痛伴隨發熱、脖僵等症狀,則有可能是病毒或細菌性腦膜炎,不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如果頭痛隻感覺在大腦一側,且一整天都感覺惡心,則很可能是患上偏頭痛。
(2)對於消化不良的判斷,如果是由於吃得過飽、酒喝得過多所導致,服用胃酸中和藥物就可以緩解,無需擔心。但是如果消化不良逐漸演變成肚臍周圍的疼痛,然後疼痛點轉移到腹部右下方,有可能是得了闌尾炎。如果每次運動後,總感覺到消化不良,且服用胃酸中和藥物亦不見好轉,很可能是患上心髒病。如果是吃了油膩食品,腹部右上方出現由輕到重的疼痛,則有可能是膽結石的征兆。
(3)對於腹脹的判斷,吃了過多的豆類食品、以前就患有過敏性腸道綜合征,或者是月經來臨時,都會有腹脹感。但是如果腹脹感經常出現,並伴隨有尿急、惡心、腹部或骨盆疼痛和一吃就飽的症狀,則有可能是早期卵巢癌的征兆。雖然卵巢癌的發病率並不高,但及時發現對治療非常重要。
(4)對於寒戰與發熱的判斷,如果症狀能在一周內減退,且通過多喝水、多休息就能緩解,那麼多半是由感冒或流感導致的。但如果出現突然發燒、喉嚨疼痛、吞咽困難並感到惡心的情況,則有可能是鏈球菌感染,需要去醫院治療。
(5)對於癌症、腎髒病等疑難病症,早期可能並無明顯症狀。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飛速發展,對於這些疾病的早期症狀,我們也可以根據臨床規律來診斷。對於早期疾病的發現和預防,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排查:第一,定期去醫院進行健康體檢。第二,對父母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的高危人群進行篩查。高危人群一般在30歲以後,應定期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以便早診斷、早治療。第三,心腦血管疾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因此在45歲以後,應每年到醫院檢查1次,以降低發生中風和心肌梗塞的幾率。
如何選擇治病途徑,分情況
一般來講,看病的原則是,一般感冒、腸炎等一般性疾病可以在鄉鎮衛生院治療;對於一般性的水腫、腰痛、黃疸、胸痛、腹痛等情況,可以先到縣級醫院治療,若症狀不能緩解,則必須轉診上級醫院治療。現在醫學檢查越來越細,專科對症治療是醫學的常規,有了疾病,應盡可能到相應的專科門診進行治療。因為小孩和老人一般體質比較弱,所以就算是常見的感冒也有可能引起很嚴重的疾病,所以最好去專科治療,小孩可以去兒科,老人去相應的心血管科、呼吸科等,不要怠慢。對於孕婦來說,不但要去正規醫院,而且最好是去婦產科。婦產科的醫生不是隻會看婦科病和產科病的,她們對於孕婦和初生兒的疾病用藥都比較專業,所以建議最好去婦產科。對於像肝炎、肺結核、結膜炎等傳染病,以及生殖器的一些異常疾病,最好盡早治療,規範治療,首選正規醫院為好。
如何科學安全地買藥用藥,有技巧
如今,好多大的藥店質量信得過,價格比醫院便宜,這樣在藥店買藥可以省去不少錢。農民朋友在買藥開藥的時候盡量選擇國產藥、基礎藥和通用藥。“要吃藥,選好藥,選藥不要看廣告”趙本山的這句廣告詞真可謂金玉良言。其實國產藥和基礎藥都非常好,有時候沒必要花大錢去買進口藥。另外,在購買藥品時一定要注意區分商品名和通用名,不要按商品名去買藥,要按通用名去買藥,這樣保你少花冤枉錢。買了藥之後要嚴格按照醫生的醫囑服用藥物。這樣既能保證治療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保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歸根結底,“是藥三分毒”,如果能夠通過體育鍛煉、飲食療法解決好的一般症狀,當然還是不吃藥最好。
對待醫藥小廣告,不迷信
有些農民朋友在求醫看病的過程中,因迷信小廣告而導致疾病久治不愈且花冤枉錢的例子時有發生。尤其對於一些疑難疾病,有些江湖郎中或庸醫利欲熏心,抓住農民朋友求醫心切的特點,不擇手段地在報紙、電視、廣播甚至在電線杆上大肆做廣告,吹噓自己有“祖傳秘方”,能夠包治百病、藥到病除、根治頑疾或永不複發等等。其實哪裏有那麼好的事情,農民朋友一定要理性求醫,到正規專業的醫院就診。尤其是疑難雜症,盡量不要隨便到藥店買些外用的藥,或者在地方門診開些激素類藥物,或者用偏方、土方盲目治療,因為如果在發病之初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及時治療而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病情加重,會給患者造成心理、經濟上的雙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