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人士”不權威
刊首快語
作者:徐楨
在眾聲喧嘩之中,權威人士,如專家、網絡大V、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相關人士等,作為反映輿情的重要人物,愈來愈被媒體所重視。但他們能否客觀公正地反映輿情?筆者發現,近年來媒體報道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出現的一些輿情研判誤區,與所謂的“權威人士”有著不小的關係。
專家,需要警惕的不隻是他們的“雷語”
近年來,房價、養老等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少數專家學者不時發出雷人之語:“北京房價要漲到80萬元/平方米”、“房價漲到頂就沒人投機了”、“延遲發養老金,其間男的可以去養老院做園丁,女的給老人洗衣服做點編織”……這些論調讓人驚愕不已,並在網絡上引發了軒然大波。透過這些專家學者的雷語現象,我們看到產生這些“雷語”的原因其實並不相同。
去年,《人民日報》曾有評論分析專家屢發“雷語”的原因,這些專家學者往往擺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耐不住做學問的寂寞,想以此出名。出名了,就能收取出書、講學、當顧問、上電視等實惠,財源不斷。
有些專家學者發出“雷語”是因為他們被某些既得利益集團所利用,已經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張鳴指出,“現在許多專家成了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當利益集團遭遇輿論危機時,他們就會跳出來辯護,這引發了公眾的不信任,進而造成整個專家群體公信力喪失”。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有些專家學者在一些場合說一些“雷語”,是在特定場景、針對特定對象的,而被媒體報道出來後,就容易成為“雷語”。去年,自稱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的曾憲斌在鄭州參加地產年會時說:“評價一個城市主要看房價,房價越高城市越好越吸引人,房價越低城市越不吸引人,越丟人。”明眼人應該知道,這類房產年會討論的不太可能是居者有其屋的民生問題,參加這類會議就是要為地產商說好話的。要是曾憲斌唱衰房價,以後恐怕很少有地產年會邀請他出席了。事實上,房價相對低的一些地方領導也是這麼想的,個別專家充分領會了領導的意圖,把領導的“小九九”說了出來。
有些專家,是包裝出來的假專家,他們的言論和觀點往往不具備權威性、科學性,但很有迷惑性。比如前些年活躍於各大媒體的“養生專家”張悟本,他宣揚的養生理論很簡單,也易操作,經過媒體報道後,騙了不少人。其暢銷書《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中宣揚“綠豆治百病大法”,曾引發綠豆價格大幅上揚。
有些專家,也容易犯盲人摸象的錯誤,導致分析問題不全麵,對他們的觀點應認真審視。近年來一直有不少專家預測房價下跌,但是我們看到的結果是房價一輪又一輪上漲。如果經過媒體的報道,某些受眾聽信了專家看跌房價的言論,吃虧的不隻是那些沒有及時買房的受眾,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套用一下,“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也成立。尤其是當今學者明星化趨向日益明顯,對於個別專家的觀點,媒體需要謹慎對待。
網絡大V,一呼百應的他們其實很複雜
網絡大V在互聯網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們發出的聲音也受到了媒體的重視,並成為媒體研判輿情的重要來源。但是,一些網絡大V的醜惡行徑被揭露,給媒體敲響了警鍾。網絡大V一呼百應的背後很複雜。媒體不能被其聲勢迷惑,更不應參與其中,淪為網絡大V推波助瀾的工具。
公司化運作,網絡大V搖旗,網絡水軍呐喊,形成了一條比較成熟的炒作產業鏈。北京爾瑪互動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創始人楊秀宇(網名“立二拆四”)和員工秦誌暉(網名“秦火火”)等人被刑事拘留,揭開了多起網絡造謠事件的真相。武漢一網上造謠公司裏的600多名“槍手”涉嫌造謠、炒作10餘起重大事件。隻要給錢,什麼都幹,曾用不實信息詆毀汙蔑過多家公司,為選秀刷過票,也屢屢用炒作牟取不良商業利益。
網絡大V周祿寶,曾接受過新華網、中央電視台七套、羊城晚報、中國網、搜狐網及海外媒體的連線采訪,發帖曝光了“隴西坑爹扶貧”、“隴西禽獸教師劉軍紅”、“隴西園藝小學教師王正瑞案”等。客觀上說,他一開始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但是,他沒有珍惜來之不易的“光環”。2013年8月9日,周祿寶因涉嫌敲詐勒索在蘇州昆山被批準逮捕。警方透露,自2011年以來,周祿寶涉嫌先後在桂、浙、蘇等地以“爆料炒作”手段獲取“封口費”,敲詐金額達上百萬元。像周祿寶這樣的網絡大V在網上更能贏得網民的信任,發表錯誤言論更具欺騙性,媒體也很容易被誤導,進而錯誤地研判輿情,影響報道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