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輿情研判的基本原則
刊首快語
作者:劉鵬飛
互聯網快捷、匿名等特性,使公眾情緒的表達不斷走向“兩極分化”,不斷被氣勢洶洶的責罵和不假思索的感動所“引導”。《中國青年報》曾報道稱:“一邊是最美、最好、最感動,一邊是最雷人、最醜惡、最無恥,仿佛這世界,不是天堂就是地獄。語出驚人才能吸引眼球,回歸常識卻無人喝彩。”這樣的輿論生態,難免對人們的認知產生影響,人氣和認同竟超過了真理和真相。有人把今天的網絡輿論生態說得非常直觀,一般的網民容易急躁,有尋求刺激與發泄的心理,喜歡“標題黨”,看到一篇新聞或一條微博,往往“聽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雙倍反應”。參與旁觀很容易,迅速表態也不難,難的是尊重事實、獨立思考判斷和理性表達。這種網絡輿論生態也影響到媒體的輿情研判,烏龍新聞不斷出現。
輿情研判失當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輿情研判失當呢?原因有很多。
1.在新媒體發達的今天,傳統媒體沾染上了不少新媒體的毛病。新媒體具有方便快捷、網民易參與、容易賺眼球、互動性強、表現形式豐富等特征,但也容易出現泥沙俱下、傳播虛假信息等問題。相比較而言,編輯記者經過新聞專業訓練,對事實的把握和輿情的研判能力更強,因而擁有高於商業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公信力,更加權威,值得信賴。但是,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往往受新媒體影響,開始更多地追求新奇、快捷和互動,爭取更大的受眾影響力,沾染了不少新媒體求新、求快、求轟動和不夠嚴謹的毛病。特別是一些市場化媒體,更容易受到市場利益、曝光效果和時效性的驅使,發布烏龍新聞,導致公信力受損。
2.看圖說話,圖片文字說明缺失或失實。互聯網時代是一個讀圖時代。圖片有一個好處,比較直觀形象。但是,也存在一些風險,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可能不了解背景信息,就極容易產生誤讀和“移花接木”。濟南市民“搶”鮮花、大媽摔倒“訛”老外、領導“穿鞋套下鄉調研”等誤讀,問題都源於“看圖說話”,最初上傳的圖片缺少對事實的文字說明,新聞要素殘缺,對新聞事實缺少準確全麵的描述,給後來者閱讀造成“陷阱”。
3.記者采訪不紮實,記者和編輯把關不嚴。記者或編輯在使用圖片的時候如果不進行調查,不把殘缺的信息補充完整,就難以保證信息的真實可靠。還有一種情況,突出放大社會中某一孤立的個案,大範圍地傳播,使大眾對現實環境的真實感知造成歪曲和偏離。如此,即使個別報道在局部和短期內是真實的,但在全局和長期來看,並不一定能揭示整體特征和形勢走向。
4.過分追求轟動效應,先入為主,懷有偏見。在一些輿情研判失當的案例中,可以明顯發現,一些記者和網站編輯往往在工作中盲目而偏執,有時候也存在“公器私用”的情況,為了賺取眼球,吸引外界關注,不顧新聞價值、新聞規律和職業規範,搶時差、搶版麵,在媒體中發表過於個性化的刺激性內容。主觀性過強,想當然地判斷新聞走向,有時人為地迎合或引導受眾的低俗趣味,偏離事物發展變化的常規和常理,一味求新奇求變化,以娛樂大眾、玩世不恭的心態對待重要而嚴肅的新聞工作。在一些涉及未成年人、明星緋聞和惡性社會犯罪新聞中,侵犯他人隱私、刻畫犯罪心理,給社會造成新的隱患和負麵影響。
5.事後追責機製不到位,違規成本較低。目前,我國新聞領域的法製還不夠健全,新聞失實與傷害事故追懲方麵機製不足。在大量新聞輿情研判失當的案例中,違規成本很低。雖然對於一些惡性的輿情研判失當和假新聞事件,有關部門進行過有力的查處與懲治,但對於大量主觀惡意不強、違法犯罪特征不明顯、社會危害不大的媒體報道,很難從法律責任上來進行嚴懲,更適合執行嚴格的職業倫理規範,健全獎懲機製,改變違規成本低的現狀,從機製上保障輿情研判的準確。
6.記者和編輯媒體素養差,沒有輿情研判知識和技巧。編輯、記者如果個人要求不高,自律意識和學習意識差,就容易導致輿情研判知識和技巧的貧乏,進而影響新聞工作的質量。必須加強職業技能和知識的學習,提升輿情研判的技巧和責任心。
7.培訓工作不健全,職業紀律和法規得不到很好的貫徹。一些媒體為了節省運營成本,不為編輯和記者提供規範、充分的良好培訓,沒有相應的員工素質培養機製和激勵措施。也有的媒體經營意識很強,但社會責任意識較低,出於利益驅使,放縱編輯記者,迎合市場低俗趣味,以贏得更高的發行量、收視率或點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