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探求,才能逼近真相
刊首快語
作者:李學梅
事件回放
去年12月3日清晨5時許,一組以“北京街頭外國小夥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訛詐”的組圖出現在網絡上,圖中大媽一臉痛苦,外國小夥一臉無辜。約兩小時後,隨著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轉發,這條新聞迅速在微博刷屏,並被門戶網站置頂。
但事情很快發生戲劇性逆轉。中午時分,新京報網的報道——《目擊者:“老外扶摔倒大媽遭訛”與事實不符》提供了顛覆性的細節:數位目擊者證實大媽並非“碰瓷”,當時老外騎一輛黑色無牌摩托,車上還帶著一名女子。特別是有目擊者還提供了三段現場視頻,其中一段視頻顯示,在爭執中,老外竟然朝圍觀人群及大媽不斷用流利的中文大爆粗口。
當日19時50分,北京市公安局微博給出官方說法:中年女子經過人行橫道時,被一外籍男子駕駛摩托車撞倒。在現場處理過程中,倒地子女稱身體不適,民警立即撥打120將其送往附近醫院。經檢查,中年女子傷情輕微。老外無證駕駛,車輛被扣且受處罰。
次日,誤傳大媽訛詐的“當事攝影師”通過傳統媒體發表道歉信,向大媽及網友公開道歉。而那個老外因無證駕駛、逆向行駛等多項交通違法行為,以及和其父在京未經批準非法就業,被警方處以行政拘留和罰款,處罰後依法遣送出境。
事件中各方扮演的角色
在整個事件中,新聞爆料人、商業網站、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政府官方微博等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新聞爆料人:這位簽約攝影師偶然路過事發地,拍下現場照片,並對關鍵情節進行了推測。事後,這位攝影師承認,確係刮蹭,但車速很慢,他判斷大媽傷勢不嚴重,故認為外國小夥“疑遭訛詐”。他沒有跟隨當事雙方到醫院,隻是通過電話“采訪”了外國小夥,得知給了些錢。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他將照片和文字提供給圖片新聞網,誤導了後麵的輿論走向。
CFP視覺中國網站:在未經進一步核實的情況下,網站為這條虛假新聞提供了“落地”的平台。
國際在線:最早編發此組圖片的網站之一,在新聞事實出現反轉後,國際在線找到當事攝影師,了解到拍攝者確實改口。
@人民日報:在這場虛假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權威媒體官微的轉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其於當日下午15時許轉發了現場視頻,澄清了事實,但造成的影響已覆水難收。
《新京報》:在澄清謠言方麵反應迅速,記者聞訊立刻進行現場核實,獲得了關鍵證據:三段現場視頻。正是這些視頻,使原本看似“被冤枉”的外國小夥,在幾個小時後就變成了無牌駕駛、闖紅燈撞人且髒話連篇的“洋無賴”形象。
平安北京微博:當晚19時50分發出調查結果,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這也是整個事件中唯一的官方聲音。
央視:2013年12月7日,央視在《焦點訪談》欄目中還原了“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的真相,那位攝影師——該事件的始作俑者出鏡承認:撞人時他不在現場。
思維定勢
混沌的新聞真相背後,網友的偏激態度並非無源之水。第一輪輿論研判的失誤,暴露出媒體和公眾的幾個思維定勢。
1.“摔倒者”被標簽化
近年來,扶起老人反被訛的報道屢見不鮮,導致“摔倒者”在公眾中的先入為主效應值得關注。同一類新聞的反複強化,本身就會對助推某種社會情緒產生作用。
公眾對好心助人卻屢屢被訛詐的事義憤填膺,之後不斷出現的同類新聞報道使這種負麵情緒不斷累積。因此,當這組“圖文並茂”的“訛人大媽”現場報道一出爐,便猶如導火索,一下子引爆了積壓在人們心頭的憤懣,最終那位倒地大媽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標靶。
2.寧信老外不信國人
像“中國大媽”一樣,“老外”也被標簽化了。凡事隻要一涉及“中國人”和“外國人”,就特別容易觸動公眾的神經。在此次事件中,輿論之所以一點就著,有的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精神和理性判斷能力,盲目相信一麵之詞;有的是緣於中國大媽喜歡訛人的思維定勢;還有的是基於崇洋媚外心理,覺得相比這下,老外更可信。
3.有圖一定有真相
“有圖有真相”是網絡流行語,也成為網絡時代的一種思維定勢。當倒地大媽表情痛苦地抱住老外腿與老外“無辜”的表情出現在同一張照片上時,真相就被“想當然”了。
4.權威媒體的官微也權威
回首信息的整個傳播過程,主流媒體的官方微博在事實不清時就貿然跟進轉發,加劇了虛假信息的擴散。這一案例也反映出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時代的尷尬。
毫無疑問,如果是《人民日報》報道此事,必定會要求記者核實後才能刊發。而《人民日報》的官微似乎把核實的責任寄予了首發媒體,順手就轉發了這組報道。很多網友把@人民日報看作是《人民日報》在社交媒體上的延伸,具有相同的可信度,於是對事件更加深信不疑。可見,一旦傳統媒體的官微傳播假新聞,所引起的負麵效果同樣巨大,而且會使相應的傳統媒體的聲譽也跟著“躺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