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撕掉熱點事件的錯誤標簽(1 / 2)

撕掉熱點事件的錯誤標簽

刊首快語

作者:溫中豪

在信息交換異常發達的新媒體時代,標簽化報道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繁複,嚴重影響著公眾的正確判斷,推波助瀾的惡果也更加明顯。而媒體精準專業的輿情研判,不但是杜絕標簽化報道的利器,更能幫公眾撕掉錯誤的標簽,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警惕貌似真實的標簽化報道

隻要碰到警察、官員等公眾眼中的“強勢群體”和百姓發生衝突的事件,不少人首先會發出“強權欺負百姓”的慨歎。

群眾為何會主動給警察、官員,乃至“富二代”、“官二代”等貼上“無惡不作”等標簽?公眾的這種標簽化判斷難道是天生的嗎?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對立思維定勢均來自外部世界的投射。我們不否認,在警察等被標簽化的群體中,的確有害群之馬,但除了這個客觀因素,媒體在輿情錯誤研判下產生的標簽化報道,亦是讓讀者產生標簽化判斷的重要推手。

所謂標簽化報道,就是非黑即白,人為地給某一群體中的所有人貼上相同標簽,或通過貌似公允的客觀描述誤導讀者形成標簽化印象,以簡單的對立思維來判斷紛繁複雜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蟻族、富二代等一大堆不斷更新的群體標簽,很少是自封的,大都是網民創新和媒體記者製造的,這種標簽化的詞彙,發軔於以前高大全的典型人物報道,卻泛濫於信息交換發達的全媒體時代,並呈現了不少新特點。比如變得更加隱蔽和貌似公允,但誤導性更強。

在商販夏俊峰遭遇城管執法,用刀捅死兩名城管隊員的案件中,針對網上呼籲不要判夏俊峰死刑的洶湧民意,一些媒體雖然沒有直截了當地在報道中聲援,卻通過對夏家貧窮的現狀、淒慘的結局等大量細節描寫,把夏俊峰塑造成了一個遭遇不平敢於反抗的“悲情英雄”。

當然這些不幸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問題是,很少有媒體用同樣的筆墨講述被捅死的城管隊員的家庭不幸。兩名城管隊員的家也都是普通百姓家庭,家境同樣不好。這樣的失衡報道,看似沒有說假話,但由於沒有客觀全麵地傳達整個事件中的複雜信息,公眾自然會順著媒體的引導同情記者濃墨重彩表現的夏家,而對城管方則留下了強權淩弱的印象。

這樣的標簽化報道,相比網民單純的觀點宣泄,對民眾的誤導和蒙蔽性更強,因為專業媒體人通過對客觀事實的精心選擇取舍,通過給一起普通案件的當事雙方分別貼上“弱勢商販”和“強勢城管”的標簽,會讓公眾更容易相信並接受媒體所貼的標簽,其傳播效果可想而知。

當事人或網民的情緒化爆料或表達,肯定會影響媒體人的判斷,而媒體人在輿情誤判下做出的報道,將導致讀者產生誤判,從而形成一個標簽化傳遞的惡性循環。從以前的媒體單方貼標簽到如今媒體和受眾一起去貼標簽,全媒體時代這種受眾和媒體的標簽化互動效應是前所未有的,參與人群更加廣泛,推波助瀾的惡果也會更加明顯。

在目前的標簽化報道中,有的是對整個龐大的群體貼標簽,諸如“富二代”、“官二代”等,報道時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用極端的個案取代對整個複雜群體的認知。有的是對單個人物進行標簽化報道,比如對“夏俊峰”的報道,逐漸為其貼上了“悲情英雄”的標簽。而對於死去的倆城管隊員,則利用人們對城管隊員固有的不良印象,慢慢貼上了“黑惡城管”的標簽。

標簽化報道嚴重影響公眾的正確判斷

僅從新聞操作的專業層麵講,標簽化報道容易使報道的人物千人一麵失去個性,容易把複雜的事件簡單化、出現一葉障目的錯誤,無法凸顯複雜事件的本質。而從社會影響而言,標簽化報道會使讀者對繁雜的社會產生簡單、局部甚至錯誤的認知,扭曲其價值觀,甚至影響政府的工作和社會穩定。

這種主觀預設立場的報道,首先傳遞的是一種偏見,是把媒體從業人員的這種偏見,通過專業化的手段,巧妙地嵌入到新聞報道中,並嚴重影響讀者的判斷。即便記者有所謂的客觀描述,但這些描述都是為記者預設的立場提供佐證的,壓根無法產生客觀的效果。

比如將夏俊峰當成一個“悲情英雄”來報道,導致讀者不去關注這起凶殺案中最重要的關於“正當防衛”等方麵的法律問題,而是情緒化地同情夏家,並質疑法院判決,進而和其他網友一起呼籲法院刀下留人,使法院非常被動,也給公眾留下了司法不公的印象。

近年來媒體流行的“最美”人物報道,就有將新聞主角刻意籠罩上神聖光環的傾向。盡管稿件中的“最美”人物的確有感人的故事,但是貼上“最美”標簽後,容易給人誇張變形的感覺,多了神性,少了人性,會使得讀者對這個“最美”人物無法做更深入的、更全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