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凡事非黑即白
深信“洋小夥遭中國大媽訛詐”時,公眾痛斥國人素質問題,更有人拋出“這位大媽是第一個逼著外國人簽下不平等條約的民族英雄”的冷嘲熱諷。
隨著視頻曝光,大家又拍手歡呼“洋奴公知”被打臉,從過度反思到過度自信,大媽被拖出泥潭,而洋小夥被推上民族主義的審判台,被打臉的人也紛紛譴責外國人、譴責拍照片的人素質低下,欺騙民眾。更尷尬的是,原本可能在此事件中負有些許責任的大媽,一步步走上神壇。
反思整個事件,輿論似乎落入“隻要洋小夥有錯,大媽就一定沒錯”的思維定勢中。被愚弄的憤怒讓人們在“真相”麵前仍難理智思考,從而忽略了事件中的一些細節,如:至少洋小夥一開始的態度還是積極的,主動攙扶;大媽扯壞了洋小夥的衣袋,才導致了小夥破口大罵……
對一起糾紛的簡單解讀,給事件當事人貼上了“非黑即白”的標簽。輿論開始逼迫拍攝者道歉,大媽在接受采訪時,提出“我必須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他錯了”,甚至在一些媒體評論的助推下,這個在整個事件中不能說毫無責任的大媽,成了“中國人不應過度自卑”的佐證,莫名其妙地占據了道德製高點。
新聞反思
在這起跌宕起伏、頗具戲劇性的新聞事件中,需要反思的維度很多。
1.有圖未必有真相
圖片定格記錄的隻是某個時刻某個特定角度的場景,而拍攝的時機和角度完全由拍攝者操控,即使是現場照片,客觀呈現的也是在主觀選擇之下的新聞事實的某一個方麵,而不是事件的全貌。所以,真相究竟如何,即使照片在手也同樣需要核實。正如新聞爆料人去年12月4日發出的向事件的當事人及網友公開道歉信上所說的:“在此事的報道上,我使用了不嚴謹且不翔實、有傾向性且誇張的描述,導致了一場網絡風波,致使李阿姨被冤枉、網友誤讀、部分媒體誤報。雖然我並不是故意炮製新聞以博眼球,但是我給你們帶來的傷害,確是實實在在的。”
由此回頭看,去年8月,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特地增加圖片辟謠內容的做法,實有必要。
2.圖片新聞須謹慎把關
新聞爆料人將照片上傳至商業圖片庫,國際在線選用並發布這組圖文新聞。毫無疑問,每一個環節,都負有把關責任。商業圖片庫須甄別上傳作品的新聞真實性。刊發這組圖片的網站編輯,也有責任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核實,不能隻追求轉載率。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此話不僅對傳統媒體適用,對新媒體一樣適用。網絡媒體發展得越快、影響越大,越要堅持真實性的原則,全麵客觀準確報道新聞事件。
現在,越來越多的紙媒與商業圖片庫簽訂了協議,圖片庫中的作品彌補了紙媒攝影記者的不足,起到了活躍版麵、豐富信息的作用。但是媒體一旦選用這些圖片作品,它們就將以新聞形態進入公眾視野。這一事件提醒紙媒,對於圖片庫的作品應增加一道核實程序。
3.記者必備質疑精神
幸而,真相在不斷探求中逼近,這離不開幾家媒體記者的質疑精神。《人民日報》、千龍網、《新京報》,都在新聞熱炒之時保持冷靜。畢竟,這是一則核心事實殘缺、主觀傾向明顯的新聞,而且存在著嚴重的新聞要素缺失問題:無消息來源、無現場求證過程、無雙方當事人聲音。
4.官微把關人須盡責
按照基本的新聞規範,媒體微博轉發相關消息前應對事實進行必要的核實,“訛人大媽”事件再次敲響警鍾。轉發隻是舉手之勞,但這手須三思後再舉。
5.營造理性輿論任重道遠
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公民記者”看似改變了傳播者的屬性及新聞傳播的渠道、方式和速度,卻無法降低新聞對真實性的要求。信息傳播的碎片性、即時性、非專業性等特點,也對公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毋庸諱言,中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發,各種利益關係糾結、複雜。新聞傳播方式和渠道的變革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人雖然已經習慣通過網絡獲取新聞,但公眾的媒介素養還遠未跟上,浮躁、偏激、片麵言論充斥網絡。在這樣的背景下,培育社會的理性精神,體現新聞記者的專業素質,引導公眾在評論時多一分平和少一分戾氣,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任重道遠。
(作者為北京日報社會新聞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