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選秀節目“七宗罪”
觀察與批評
作者:邱天
2013年8月1日,安徽衛視開播了一檔以選拔演講人才為目的的綜藝競技節目《超級演說家》,這在眼下“好聲音”等當道的衛視綜藝節目激戰中無疑是一個創新,其首期節目收視率就取得了1.141%的好成績。但接下來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收視率節節下滑,當播出到第8期時收視率已降至0.687%。本文細數導致該節目收視率下滑的“七宗罪”,以期此類選秀節目能夠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第一宗罪:選手多為小眾群體
《超級演說家》是中國首檔原創新銳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提出的口號是“挑選中國最會說話的人”,而它的參與選手卻多為小眾群體,比如殘疾人、中性人、“超女”六強、投資銀行董事會主席……他們大多經曆坎坷,經曆過人生低穀的摸爬滾打之後振作起來改寫人生。這些人的故事拿出來與觀眾分享,確實能傳遞正能量,發人深思、給人鼓舞,同時也正好契合安徽衛視的宣傳口號“愛傳萬家”。但是,難道隻有命運坎坷的人才能成為演說家嗎?
這類群體有自己特殊的經曆可與觀眾分享,並且在短時間內會顯得比較吸引眼球,但他們把自己異於常人的故事與人分享殆盡以後還能夠在各類話題上侃侃而談嗎?所謂演說家,應該擅長各種類型的主題;能夠吸引和打動各類群體;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演說技巧以及自如支配其語言和非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宗罪:導師缺乏專業指導
中國選秀節目中導師這一角色的出現,發端於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此後,各類導師頻頻出現於選秀節目中。導師,一般意義上理解為能夠在專業領域給人以指導的學者。但樂嘉、魯豫、李詠、林誌穎這四個《超級演說家》的導師,卻缺乏在演講專業領域對選手的指導。他們的關注焦點多放在選手的生活、情感、人生經曆、性格塑造等方麵,甚至有些“八卦”的方麵。而對演講稿內容的設置、語言表達的語氣、節奏、重音、停連等這些演講的要素,卻很少提及。
細看這四個導師,是由三個主持人和一個藝人組成,雖然他們都從事著與語言相關的工作,卻不是演講方麵的專家。他們關注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較為狹窄的方麵,比如,魯豫關心的是選手的真情實感、樂嘉關心的是選手的個人性格塑造、李詠關心的是選手的普通話是否標準,而林誌穎則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關心什麼。試問:這樣的導師能夠挑選並指導出好的選手嗎?
第三宗罪:將演講等同於脫口秀
在《超級演說家》的第一賽程,選手演講的內容多為幽默搞笑的段子,大體結構及演講方式多為脫口秀形式,但脫口秀就是演講嗎?不,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演講,指通過講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觀點的一種交際活動,而脫口秀是一種舞台表演形式,該節目卻將兩者混為一談,著實是一種錯誤的引導。節目組可能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進入到第二賽程時減少了搞笑的成分,但這又催生出了前半段搞笑、後半段淚崩的“焊接”出來的畸形演講形式。
同時,選手們演講時的表演成分過多,也是該節目的一大問題,而這同樣也與選手們的職業和經曆有關。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曾經和正在演藝圈打拚的藝人,是一些選秀節目的常客,比如大王、劉宇光、史峰等,這些人的背景直接導致他們不會演講隻會表演。所以,這些選手所展示出來的演講,更接近於單人話劇的形式,唱歌、跳舞、特殊音效頻頻出現,有舍本逐末之嫌。
第四宗罪:選手演說題材較為單一
初賽階段的演講稿是選手自備,其內容多為自我介紹,講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經曆,由於人人經曆不同,所以看起來有百花齊放的感覺。但是到了第二階段,雖然賽製是現場選題,並由導師點名對戰,但在選題多樣的情況下,選手演講的內容貧乏和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