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聞報道中動物倫理的缺失(1 / 1)

新聞報道中動物倫理的缺失

觀察與批評

作者:賴澤棟

2013年底,新疆巴楚縣第四屆胡楊文化旅遊節期間,“700斤烤全駱駝被遊客1小時搶光”的新聞被許多媒體報道。新聞圖片中展示的民眾爭食一峰被烤焦的駱駝的場景令人側目,引起網民的批評。媒體能否用更具文明、更具人性化的手法進行報道,以避免引起受眾的不適感?可以說,動物倫理是動物新聞報道中新聞倫理要求的具體體現。

新聞報道中動物倫理的缺失

1.無意的動物歧視。隨著動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媒體人的動物倫理水平也在提升,故意為之的歧視動物行為較為罕見。然而,在新聞實踐中確實有不少媒體人以負麵態度描述動物,或流露出對動物的歧視。在城市裏的狗患議題上,一些媒體人用“惡狗”、“瘋狗”等不耐煩的口吻進行報道。甚至在人的利益與動物的生命相衝突的議題上,一些媒體人建議“絕對確保人的利益不受損害,可以直接大量剝奪動物的生命權”,而不是采取更為文明、更妥當的解決方式,流露出媒體人對動物生命輕視的人類中心主義心態。

2.視覺殘忍。媒體人在報道動物新聞時,常使用恐怖的報道手法,直白地表現殘忍的動物身體畫麵,如血腥的動物肢體、腐爛的動物屍體等,媒體的這種“嗜血”報道忽視了受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對動物身體太過直白的赤裸展示,即使是普通人看了也可能惡心、難受和恐懼,會對受眾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實質上是對受眾間接或隱性的傷害與侵權。

3.虐殺動物的幫凶。每當發生虐殺動物事件時,大眾媒體紛紛口誅筆伐,但媒體的努力有時成為虐殺動物的幫凶。大眾媒體過度描述渲染虐殺動物的細節,或用聳人聽聞的標題來報道動物新聞,反而把受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事件本身。虐殺動物的新聞報道的目的,除了告訴人們虐殺動物的事實,還要告知人們如何防範虐殺動物事件再次發生,避免悲劇重演。如果媒體僅僅盯著虐殺動物的“震撼”細節,無節製地展示被害動物的痛苦等,必然導致虐殺動物報道背離初衷。

4.煽情化、娛樂化報道。動物新聞報道倫理尷尬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動物新聞的煽情化、娛樂化報道。一些媒體為吸引眼球,很多時候會采取炒作和泛娛樂化等手段來提高關注度,這樣的報道無異於把新聞表麵化、膚淺化和喪失動物倫理。如2012年2月發生的“歸真堂活熊取膽”事件的報道中,一些媒體不是理性探討動物虐殺事件背後的原因與防範措施,而是煽動公眾對歸真堂的仇恨心理,致使報道向情緒化、娛樂化方麵蔓延,這很可能誤導受眾,與保護動物的初衷背道而馳。

媒體人動物倫理缺失的原因

事實上,媒體人的動物倫理缺失並非故意,而是一係列因素綜合造成的。

1.媒體人的無知。長久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忽視、歧視、物化動物等對待動物的刻板印象,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一些媒體人。

2.媒體人的動物倫理水平低下。一些記者的動物保護意識淡薄,甚至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利用視覺恐怖、煽情等手法吸引受眾,今天報道保護動物的新聞,明天就有可能報道美食文化“烤全駱駝”。

如何避免動物倫理缺失

1.敬畏生命。現代倫理學認為,人類對動物負有初始義務,即不危及動物的生命及其利益。倫理的基本原則就是敬畏生命。動物與人一樣具有感覺能力, 能感受到死之恐懼和生之喜樂。媒體人在報道動物議題時,不要忘記動物是有豐富感覺的生命實體,不要越過這道底線。媒體人理應以生命為重,按照新聞倫理和動物倫理的要求,通過傳播來引導人們關注和關心動物的生存狀態。

2.樹立動物福利理念。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加之動物不斷減少等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動物倫理要求逐漸提高,對大眾媒體的動物新聞報道也提出了更高的倫理要求。動物福利論者認為,動物應該處於一種康樂狀態, 在此狀態下, 動物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 而痛苦被減至最小。

3.強化媒體人的環境倫理教育,提高動物倫理素養。媒體的報道中流露出錯誤的生命意涵、無意的動物歧視,或者不當的描述,都會誤導民眾漠視生命的痛苦,進而引發模仿。媒體人的動物理論素養高低,是衡量整個社會的動物倫理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尺。因此,動物倫理教育應該成為新聞職業道德與素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媒體人對生命的尊重意識,提高媒體人的動物倫理素養。

4.凸顯動物新聞議題,提升民眾的動物倫理素養。媒體人應該有更高的動物倫理追求,通過凸顯動物議題,引導民眾的動物權利觀,提升民眾的動物倫理素養,而不是完全被民眾的興趣所左右。天人合一等傳統文化思想完全符合當代的動物倫理理念,在幾千年的熏陶中已深入民眾的思想觀念中,通過大眾媒體的引導和強化,很容易被激活。

(作者為福建農林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贛南師範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