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交往異化與大學生“微控族”現象(1 / 2)

交往異化與大學生“微控族”現象

調查與研究

作者:陳海燕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異化是人的生產及其產品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現代社會是典型的“媒介化社會”,眾多的大眾傳播媒介極大地便捷了人們之間的溝通與交往。但在現實生活中,媒介的工具性特點在不經意間發生了顛覆,促成了人的異化。一個明顯的實例就是各類網絡媒介、手機的大量運用催生了人際交往異化,“綁架”許多大學生成為不折不扣的“微控族”。

大學生“微控族”現狀描述

“控”取自complex(情結)的前頭音,指極度喜歡某樣東西的人。目前在大學生中先後出現過“微博控”、“微信控”等人群,顧名思義,“微博控”指對微博極度喜愛的人,而“微信控”則是有濃厚微信情結的人。

“微控族”的出現首先基於微博、微信所特有的傳播速度和便捷性,微博、微信是當下發展最快的新媒體形式,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分享身邊發生的新鮮事物或者關注焦點,抒發自我情感以及對社會事件的看法。進一步細化,微博更突出地表現為表達自我情感、記錄生活與成長、分享信息和觀點、休閑放鬆,微信則通過設置“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台”、“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彰顯其聊天、添加好友、實時對講、穩固“朋友圈”等特殊功用。這些傳播特點促使大學生成為微博、微信使用的重點人群:2013年8月,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等機構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大學校園微博用戶已逾3000萬,青年學生群體已成為新媒體應用與發展的主力軍。而2011年1月微信正式發布以來,僅僅兩年國內微信用戶數已經超過3億,在3億用戶中,20歲至30歲的青年占了74%,其中大學生則占了64%。

大學生合理運用微博、微信,對於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大有裨益,例如在微博上,大學生可以圍繞共同的興趣愛好以及時事熱點等開展熱烈討論,正如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馬科斯教授所稱:“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社交工具,甚至對社會進程產生了影響。”①而許多大學生也提及,他們已經不再用短信或者QQ群進行事項通知了,學長學姐包括老師在內,有任何消息都會在微信群裏發布,也是被通知方最快速知道的一個途徑。但也有不少大學生過分依賴微博、微信,隨時不忘搖微信、刷微博,甚至上課開小差玩微信、請假泡微博等,最終淪為“微控族”。

北京軍區總醫院曾製定了一份《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如果一個人平均每天出於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超過6小時,且減少或停止上網時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症狀超過3個月,即為“網絡成癮”。參照這一判斷標準,如果某微博用戶每日上微博均超過6小時,且符合以上症狀標準超過3個月,即可以判斷為微博成癮。最近,人們按沉溺程度將“微信控”劃分為八個級別,“熬夜都在玩微信”、“半夜還要刷新朋友圈”、“日夜顛倒刷微信”等被列為“重症患者”。深陷“微控族”的大學生,一天到晚玩微博、微信,保持高度興奮狀態,往往導致睡眠時間不足、神經衰弱,嚴重的會產生焦慮症。微博、微信已不再是他們加強人際溝通、拓展社會生活範圍的益友,反而成為妨礙他們開展正常的現實生活交往的桎梏。

“微控族”背後的交往異化

大量大學生淪為“微控族”,將虛擬空間作為自己開拓人際交往的主要場所和陣地,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交往異化,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麵發展都極為不利。

本來,交往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人的社會性,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係及社會聯係,讓人更好地融入社會並擺脫個體存在的孤獨感。其突出特征是交往主體間的互動性,其中一個重要前提是主體間發生了真實的交往關係。然而,“媒介化生存”的一個突出特征是,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媒介化。主體間離開了麵對麵的真實交往,無法通過對方的表情、語調、姿勢、服裝、佩飾等非語言符號來辨別交往雙方內心真實的情緒體驗與情感狀態。這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增強了,到最後,人不但沒有擺脫孤獨感,反倒越發成為一個個孤獨的個體。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