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字影像的革命性(1 / 2)

數字影像的革命性

理論視野

作者:李琳琳

1982年,《星際旅行2》中出現60秒動畫片段,它完全由計算機生成,即靠CG(Computer Graphics)技術製作,這標誌著數字虛擬影像開始進入電影領域,成為影像生產的一種全新方式。影像的生產不再僅限於“複製”現實,更在於“製造”景象。與此同時,從DV的誕生到計算機多媒體界麵的呈現,從網絡的普及再到數字影院的壟斷,影像的攝錄工具、存儲方式以及傳播渠道也因數字技術而改變。尤其是以手機為主導的影像設備,集攝影攝像、媒體播放器、無線通信設備甚至個人電腦等為一體,成為一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數字技術還將文字、聲音、圖形、視頻等多種媒介符號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模糊了單純的影像形式與其他視覺形式的界限,創造出多種影像視覺形式。並且,網絡改變了以往影像傳播的單向性,電影、電視、網絡及其他媒體相互交叉,“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總之,影像世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

影像本體論的解體

影像本體論,是指在20世紀40年代由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學家巴讚所提出的一係列電影美學原理。在巴讚看來,“電影這個概念與完整無缺地再現現實是等同的”,①電影具有本質上的客觀性,“在電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②巴讚的這種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經典電影理論備受推崇。

如果說傳統影像在某種程度上符合巴讚的“自動生成”說,那麼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數字影像,則像一個可以被任意打扮的布娃娃,完全由人主觀設計而成。數字技術使常規攝錄不再是影像的唯一來源,活動影像完全可以利用電腦特技在計算機裏生成,像素可以輕易地被修改、複製、替換、剪切、刪除或粘貼。數字技術切斷了影像與現實世界的必然關聯,影像本身不能再保證視覺的真實性,但同時也就為影像創作拓展了自由構建的空間。在人們對影像進行自由的操控中,影像可能依然是以逼真還原現實的畫麵出現,但那隻不過是計算機程序裏的數據設置而已。數字技術引發影像和影像倫理的變革。

影像話語權的解放

在數字技術誕生之前,由於技術與資金的雙重鴻溝,影像話語權通常為少數人——主要是影視媒體從業人員——所獨占。但在數字時代,由於影像生產創作的物質工具與傳播途徑發生了變化,媒體影像霸權分崩離析。

就影像生產而言,製作設備的普及導致影像準入門檻降低,進而消解了傳統影視單向度的話語特權。越來越多的影像獲取設備、製作設備(如個人DV、手機、非線性編輯軟件)被非專業人士掌握。影像生產已不再被少數從業者壟斷,來自於大眾的影像逐漸占據著影像世界的主要空間,並成為最具活力的部分。傳統影視藝術的經典特性與尊貴姿態被逐步顛覆,以往依賴媒體霸權所建立的話語中心也因此被打破,更多新的獨立話語單元被重視。影像生產變得趨於個人化和純粹化,這也某種程度上消解了經濟主義在影像生產中的投射。

同時,發達的互聯網使媒體所持有的表達特權被削弱,個體影像得以通過網絡進行大眾化傳播,改變了以往的影像流通受控嚴格的局麵,實現了平等的、雙向互動的交流方式。另外,互聯網使某些人群憑借同質文化形成網絡“聚居”。這些人群通常利用影像審美的共鳴取得身份認同,並建立起相應的文化群落,最終形成主流話語群體之外的亞文化群體。可以說,數字時代的影像世界,是一個逐步走向民主化表達的影像世界。

影像能動性的實現

傳統影像通常以封閉自足的創作方式完成,再單向度地傳播給觀眾。影像記錄的不可更改性及傳統媒體反饋渠道的缺乏,使觀眾雖感覺“在場”,卻缺乏真實的“交流”。因此,傳統影像“無法像語言一樣成為現實生活中人類廣泛使用的互動交流的工具。數字技術的出現為電影的這個困境展示了光明的前景”。③數字技術使影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敘事的封閉性和呈現的固定性,特別是互聯網的誕生,使影像麵對觀眾的各種評價與反饋不再無能為力,而是具有了相對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