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春晚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的博弈
專題 :2014 馬年春晚研究
作者:吳迪
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以“新民俗”的姿態呈現在主流電視媒體上,成為特殊時間節點必不可少的一項儀式性活動,這樣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決定了春晚天然地具有意識形態的規約性,是多元文化權力、多元話語空間進行互動與博弈的典型平台,帶有儀式光環的話語體係必然有獨特的文本特征和構成策略。作為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交織的實踐場合,春晚由最初官方獨白的宏大敘事風格,逐漸演變為三重文化主體(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草根文化)合流而成的複雜文本,其表征不再單純地表現為國家主流意誌的教化傳播,而是在日趨包容的對話場域中被賦予了更多的儀式生態和傳播內涵,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這一現象為話語分析提供了很有代表性的研究主體。在2014馬年春晚中,官民話語的交融之勢更為活躍和明顯,研究其中的博弈過程很有必要。
電視儀式場外:“前春晚”與“後春晚”的民間話語突圍
2014馬年春晚還處於籌備期時,一條官方發布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著名電影導演馮小剛將擔任馬年春晚總導演。這一決定具有極大的話題性,打破了以往央視春晚既定的“體製內”招標模式,讓電影導演跨界進行電視創作。更何況這位導演的個人風格還是以“犀利、幽默、民間”見長,極有可能形成與儀式性主流文化相抗衡的局麵,於是帶來了人們對文化碰撞後春晚的無限猜想和期待。
有別於往年春晚動員籌備的新聞發布會措辭,馮小剛在發布會上“就職演講”的一開場就充滿了“接地氣”的草根語言:
“今兒呢,他們說比較正式,所以我寫了一稿兒,別說錯了話。”之後帶著標誌性地蔫蔫一笑,毫無掩飾、大方地從褲兜裏掏出來一張紙,開始了其後幾天流傳頗廣的通稿發言:“接到領導通知,我馬上產生了兩個念頭:第一個是為什麼是我?第二個就是挨罵。春晚辦了31屆了……讓我導春晚這事兒,不是我膽大,是央視的膽兒太大了……聾子不怕雷,我就導一回。”
在春晚發布會這樣一個傳統意義上絕對官方和嚴肅的場域下,馮小剛以策略性的話語麵貌形成了與主流文化形態對話製衡的局麵,這也可看作是民間話語在電視儀式中確立權力地位的突圍表現之一:以戲謔調侃的方式滲透和解構官方話語,迫使權力主體調整接受程度,擴大話語釋放的可能性。因此,可以看到“燙手山芋”這樣一個詞語被馮小剛毫無避諱地在發言中多次提及;“我就不感謝領導了,頂著罵名,領導應該感謝我”此般言論也公開出現在結束語中。馮小剛無疑是在努力尋求話語表達途徑的拓展,以營造出相對自由開放的對話領域,最終為春晚過程中民間話語的施展和對儀式的掙脫鋪墊一個新的生態環境。
“後春晚”的“吐槽文化”同樣是民間話語突圍文化體係的最有力表現之一。自媒體的蓬勃發展為開放式的大眾評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這在春晚時間軸的“過去式”中體現得尤為強烈,甚至是一個節目剛剛“過去”,有關於這個節目的各種評論已紛至遝來,出現在微博、微信等多路傳播渠道中,成為民間話語聚合的意義空間。一部分話題性強的節目還可能在春晚結束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延續,用“餘溫”刺激著大眾參與討論、圍觀評論的靈感和欲望。
根據“百度指數”權威數據發布,在春晚進行過程中新浪微博的話題討論量為242萬條,相比2013年上漲了14.96%,大有“將吐槽文化進行到底”之勢。如果分析這些關於春晚的評論性話語,不難發現其中民間話語對春晚儀式的編碼表達有著多重解讀和爭議態勢,強化著大眾在這個信息時代試圖衝破主流框架、獲取新話語場的能動心理,這是大眾文化自覺和智慧的呈現,也是當代社會對創造性多元文化鼓勵和包容的直接結果。“邊看春晚邊吐槽”已經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一種民間話語抗爭話語空間的“加冕”,是對春晚主流意識的延伸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