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春晚的“攻”與“守”
專題 :2014 馬年春晚研究
作者:田園
在褒貶不一中,深烙上“馮氏”印記的2014馬年春晚在爭論與毀譽聲中落幕。它既有“攻”,裹挾著時代潮流奮力前行;又有“守”,在前進中盡力控製著自己日漸偏離節慶傳統的腳步。諸種創新大有“庖丁解牛,意在筋骨”之勢。告別了登峰造極的華麗舞台,這一攻一守,亦足以暢敘幽情了。
精神內核的“攻”與“守”
上世紀80年代的春晚以“純聯歡”取勝,進入90年代後,春晚漸借聯歡之名、行教化之實,近幾年連續多屆春晚都在各種意識形態話語交鋒中苦求“輕裝上陣”的秘方,卻求之不得。而2014年春晚隻專心唱好“傳統”、“民俗”這台戲,晚會的重點突出、明確,聯歡的本質也就回來了。
這屆晚會,民俗性的內容占據了很大比例,年糕便是其一。我國多地都有春節吃年糕的傳統習俗,象征生活“年年高”,此類年俗符號對構建民眾的節日心理具有重要作用。現身於2014年春晚舞台的巨型年糕在原材料(五湖四海的特產)、層數(9層,我國古代以九為尊,又與“久”諧音)、生肖(頂層“馬到成功”麵塑)等方麵都做足了功課,用“五穀豐登、九州同樂、長長久久”寓意來年的美好生活。與排比式的“豪言壯語”相比,這份用“中華味道”送出的馬年祝福顯得格外親切,而較之以往的猜燈謎、送春聯,年糕顯然進一步拓展了人們對舊民俗的追念。著力烘托年味兒的還有熱鬧喜慶的歌曲《張燈結彩》、變出了“過年情境”的魔術《團圓飯》等節目。由張國立領銜的曲韻串串燒《年味兒》,更有意貼近年節傳統,融合了津味快板、舞獅、方言拜年、高蹺、貫口等民俗藝術,彙集了南北特色曲藝,①進一步烘托出過年聯歡的氣氛,喚起人們對除包餃子、吃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守歲等之外的其它古老民俗的記憶。
傳統文化是本屆春晚用於確立民族“共同想象”的又一文化符號。年年登上春晚舞台的戲曲節目已被指“走過場”多年,這次卻經過了精心設計。“回到一百多年前,京劇就是流行歌曲”,觀照時代情懷的串詞描繪拉近了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當代、古老與年輕的距離。由眾多京劇名家演出的《同光十三絕》,由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引出,從晚清時期十三位京劇大師為京劇打開新局麵的曆史,到今天國粹經典在穿越百年時空後堅守品格的傳承,畫卷中大師的形象逐一呈現,舞台上各流派的經典唱段依次登場,演員們盛裝開嗓,再現了那個定格血脈精魂、薈萃梨園春秋的華彩瞬間。這讓很多原本不熟悉京劇的人不禁感歎:“國粹變得好看了。”
同樣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意義的元素還有武術。在春晚舞台上,它經曆了從純武術表演(如1983年、1985年、2005年等)到與歌舞、雜技等混搭的轉變。但慢慢地,拳打腳踢被簡單地與“傳統文化”同等置換,淪為渲染“中國功夫”、展示“中華氣概”的工具,武術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反被忽略。2010年春晚的舞·武《對弈》、2013年春晚的《少年中國》都開始有所重視,本屆春晚的《劍心書韻》可謂再上新台階。成龍是中國功夫的代表人物,孩子則代表中華文化的未來。武術表演雜糅朗誦,整體文武相融,一指禪、二指禪等有形的肢體表現與“毛筆”、“書簡”、“宣紙”、“千字文”等具體的書寫元素相結合,傳遞出無形的文化意蘊。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恰是功夫的最高境界,②中國武術人具有儒家所倡導的博大胸懷,以筆為劍、書寫中華文化,也正是武術發展的源泉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