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馬年春晚的溫暖“回歸”(1 / 3)

解讀馬年春晚的溫暖“回歸”

專題 :2014 馬年春晚研究

作者:王歡

春晚主創人員每年都想盡辦法尋找新意,但往往因“規定動作”太多而不得不蕭規曹隨。然而,剛剛過去的馬年春晚出現的三個“回歸”,讓我們感到了不一樣的溫暖。回歸,既撫慰了顛簸於生活中的國人心靈,也符合藝術發展的曆史繼承性規律。

話語樣態的回歸:主持風格及串詞內容由官方回歸民間

一直以來,主持人的風格及串詞都是春晚話語樣態的最直接體現。主持人的話語表達,決定著整個晚會的風格,控製著國家和個體之間的心理距離,是奠定整台晚會話語基調的關鍵。

自從春晚這個藝術形式沉澱下來並進入成熟階段後,主持人的風格及串詞基本全部訴諸官方話語,這是春晚被儀式化後難以避免的現象。“儀式必須保證信仰不能從記憶中抹去,必須使集體意識最本質的要素得到複蘇。通過舉行儀式,群體可以周期性地更新其自身的和統一體的感情;與此同時,個體的社會本性也得到了增強。”①這正是春晚的目的——鞏固並強化社會成員的文化歸屬感和國家認同意識。於是,年複一年,主持人作為“司儀”帶領觀眾反複地演示“春晚儀式”,既完成了“過春節”這一民俗行為,也實現了對國家儀式的傳承。但與此同時,春晚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和串詞也因一成不變而飽受詬病。連續幾十年,春晚主持人使用的幾乎都是規範的類書麵語語體,並在串聯過程中多用宏大手法敘事、用祈使語氣引導觀眾。如2005年的春晚開場白:

朱軍:金雞報曉,讓新春的第一縷陽光擁抱我們的歡樂

周濤:聞雞起舞,把中華的美麗化作民族的交響

李詠:相聚除夕,讓我們的心一起飛翔

董卿:展望東方,看朝霞浸染丹鳳朝陽

朱軍:這就叫,爆竹聲中除舊歲

周濤:歲時春風舞萬千

李詠:千家萬戶喜開鑼

董卿:鑼鼓喧天——

合:大聯歡!

此類經過精雕細琢的主持串詞準確、規範、莊重、駢散結合,具有美感以及一定的教化功能,集中體現了春晚話語的規範性。但頻繁、連續地使用類似的串詞,未免讓人感到內容空泛、風格單一、形式僵化。而2014年春晚中,無論主持人串詞內容還是主持語境、聲音形式、表達方式,都發生了明顯改變,體現出一股從官方話語場域向民間語境回歸的態勢。其中,主持陣容中演員張國立的加入最為引人注目。

自春晚主持班子固態化後,張國立是二十多年來第一個以“非客串”方式參加春晚的“非央視”主持人,他得體、有親和力的主持風格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晚會開場時,簡約、平實、親民的開幕詞跳出了以往繁複華麗、儀式化的拜年模式。張國立以一種體製外的姿態,調侃了往屆的“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向武警部隊官兵、向公安民警、向依然堅守在工作一線的朋友們拜年了”這種程式化的祝詞。《時間都去哪兒了》結束後,很多人直言被張國立一席話說得動容、流淚,這是春晚中少有的主持人和觀眾的情感在一個頻率上的時刻。原因在於張國立用平白樸實的民間敘事方式說出了自己對節目的感受,這種分享的姿態有利於加強與觀眾的情感互動。張國立不是專業的播音員,也不是專業的主持人,沒有字正腔圓的播音味,也沒有訓練有素的肢體語言,正是這種“不專業”的“亂入”,恰好中和了科班主持人播音味太濃、程式化太嚴重、造勢明顯、有煽情沒人情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