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年春晚語言類節目式微原因探析(1 / 2)

馬年春晚語言類節目式微原因探析

專題 :2014 馬年春晚研究

作者:段然

馬年春晚秉持“真誠、溫暖、振奮、好玩”的原則,然而最能體現“好玩”的語言類節目大大縮水,減至五個。這次僅有的五個語言類節目還是在馮小剛導演“寧缺毋濫”的原則下,突出重圍,殺進馬年春晚的。即便經過嚴格的挑選,語言類節目仍舊沒有成功地俘獲觀眾的芳心,網絡上吐槽聲不絕,批評聲不斷。馬年春晚僅有的五個語言類節目不僅在數量上不占據“主力”,在質量上也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值。

今年春晚的五個語言類節目中,共有四個小品,一個相聲。最先登台的小品《擾民了您》由蔡明領銜主演,講述了三個“勵誌”青年唱歌打擾了住在樓下的老太太,而上演了一場“毒舌女王”大戰三個“勵誌”青年的故事。蔡明繼續去年較受歡迎的“毒舌”風格,不斷打擊、拆台三個年輕人以製造“笑料”,最後回歸溫情路線。當三個青年因房租漲價要搬走時,老人因為缺少陪伴,阻止房東漲房租,最終讓三個年輕人繼續住在這裏,繼續“勵誌”。

第二個小品《扶不扶》以當下社會熱議的“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為主題展開,小品在搞笑之餘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熱心腸”郝建好心去攙扶街邊滑倒的老人,但老人誣陷是郝建撞倒自己,郝建為證明自己清白,不得不“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上演了一出“老人撞人”的戲碼,最後在警察的幫助下才真相大白,還了助人青年一個公道。

曹雲金和劉雲天搭檔帶來的相聲《說你什麼好》成了今年春晚相聲的“獨苗”,延續了相聲情節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特點,以曹雲金借向搭檔訴苦自己老婆的種種行為為由頭,諷刺了社會上一些素質低下的現象。但是這個相聲集結了網絡流行的段子拚湊而成,被網友吐槽稱“說哭網絡段子手”。

小品《我就這麼個人》中,馮鞏飾演了一個見風使舵、溜須拍馬的劇作家,為讓自己的劇本過關而給主任送禮,卻遭遇了主任家小保姆的“戲耍”,諷刺了當下社會送禮成風的現象。

最後一個小品《人到禮到》由“春晚夫妻”檔的郭冬臨、牛莉主演,兩人為掙回損失的份子錢,準備補辦一場婚禮,卻邀不到朋友參加,反被同事再坑走一筆份子錢,上演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與往年相比,今年春晚語言類節目到底少到了何種程度?對32年(1983~2014年)的春晚語言類節目進行縱向梳理,不難看出,曆屆春晚語言類節目數量的變化略有起伏,但自1986年以後,春晚語言類節目的數量都在平均線上下徘徊。總體看來平均每年9.3個,最多的時候甚至達到14個(1992年春晚),也就是說每三個節目中就有一個是語言類節目,今年的5個節目顯然低於平均值,也就是平均數量的一半。

絕對數量能反映今年語言類節目比往年少了多少,但是,無法顯示它在本屆春晚中所占的比重。用相對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從1986年開始,語言類節目在春晚中就已經開始唱“主角”了,每屆春晚的語言類節目數量基本上都占到總數的20%~30%,特別是1990、1992、1997、2006、2008、2011這些年份,語言類節目的比例達到了30%以上,意味著超過三分之一的春晚席位被語言類節目把控。近五年的春晚中,每年的語言類節目仍然是春晚的重頭戲。然而今年,語言類節目的數量僅占總節目數量的11.9%,成了繼1985年8.8%的比例之後語言類節目最少的春晚。

今年語言類節目的缺少,實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其一是春晚轉變了對語言類節目的“態度”。春晚曾經是語言類節目興盛的沃土,32年裏推出了不少經典之作,出現了當時很多的流行語,捧紅了大批喜劇明星。而現在,春晚卻成了語言類節目的“囚籠”。春晚被賦予太多,所要承擔的“擔子”越來越重,束縛自然就越來越多。春晚的味道變了,本是家常的“年夜飯”變成了華麗昂貴的“切糕”,而語言類節目也必然要隨之改變,“接地氣”少了,出現了大量應景之作。今年四個小品裏有三個選擇歌頌式表演——扶老人助人為樂、領導堅決拒絕歪風邪氣、領導體諒下屬。這三個節目無一例外,在結尾以煽情或喊口號似的語言點明了主旨,“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扶不扶》)、“有什麼好東西千萬別給領導送,領導不高興”(《我就這麼個人》)、“錢越掙越多,見麵的機會卻越來越少,禮越來越重,感情卻越來越淡”(《人到禮到》)。說得句句在理,可讓人聽著不是生硬就是有些矯情,教化的意味過於明顯,讓本應該最能和觀眾拉近距離的節目,成了離觀眾最遠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