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文齊魯”的地域文化傳播特質(2 / 3)

此外,在電視劇《牟氏莊園》以及《南下》等反映齊魯地域文化的作品播出時,“人文齊魯”也適時推出相關專題,為讀者還原與解讀其曆史文化。

節日文化:展現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

節日,又被稱為“時空以外的時空”,主要指的是民間傳統的周期性的集體參與的事件與活動,具有很長的曆史傳承性。①人們常說,節日是傳統文化的表演場,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麵都可以在節日當中找到自己的表現場所。人們為了慶祝節日,年年舉辦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而由於長期以來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受區域地理、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的人們的節慶習俗也不盡相同。山東各地慶祝節日的民俗活動是齊魯地域文化的生動體現。

每逢歲時節日,“人文齊魯”都會刊出文章介紹山東各地的過節習俗,以富有地方色彩的民俗體現地域文化特色,並且範圍不僅限於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就連二月二、三月三、七夕、寒衣節、中元節、臘八等這些相對而言並不特別為人們所重視的節日,以及二十四節氣等,在“人文齊魯”的文章中也會有所涉及。

這些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的節日習俗,有些如今隻能留存在文章作者的記憶中。珍貴的文化資源,經由作者靈活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一方麵開闊了當代讀者的眼界,另一方麵也使讀者有機會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2011年端午節刊登的《老濰縣分香麵》一文,講述的就是明清時濰縣城裏的藥鋪免費分香麵,讓女孩兒們做荷包的端午節習俗。如今這一傳統雖已不複存在,讀者仍可通過這篇文章的記載想象當時人們過節的場景。

“人文齊魯”的文章在介紹歲時節日習俗時,還較多地穿插進民謠民諺,以凸顯地方文化特色。其中有直接反映節日民俗的內容,例如《老濟南忙大年的記憶》一文中就有一段作者家鄉的民謠,將從小年到春節每天的主要事情做了通俗明了的概括總結。其他還有諸如“六月六,看穀秀,七月七,染豆蔻”“冬至餃子夏至麵”“七月十五鬼開門”“九月九喝雜麵”等體現歲時節日習俗的民諺。在介紹節氣的文章中出現的大多是農諺,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例如與小雪、芒種、霜降、夏至、處暑等節氣有關的天氣諺語,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民謠和民諺在表達方麵有著通俗凝煉、朗朗上口的優勢,同時內容上又貼近生活,直白地呈現出人們的文化心理和期待,令讀者對於齊魯大地的節日文化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飲食文化:寓情於食,雅俗共賞

民間飲食指的是人們傳統的飲食行為和習慣,主要包括食物本身,以及食物的屬性、範圍、製作過程和儀式、餐桌上的禮儀、節日和儀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稱、保存、禁忌等。②

在人類生活中,飲食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活動,而是包含著豐富社會意義的重要文化活動,它不僅可以維持人們的生命,解決人們的溫飽,同時還是一種文化符號,反映著人們的性格特征、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山東各地的特色飲食不勝枚舉,然而“人文齊魯”介紹飲食文化的文章並不是純粹為吃貨介紹美食,文章不僅用簡練通俗的語言敘述食物的製作方法,還飽含著作者對故鄉和親人的熱愛與懷念,既充滿濃鬱的懷舊風情,又不忘觀照當下和現實。

從內容上看,“人文齊魯”傳播飲食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寓情於食,以情動人。“寓情於食”中的“情”,主要是親情與鄉情。

以2012年4月12日“飲饌瑣憶”中的《野菜情懷》為例,作者在介紹完野菜的吃法之後,又回憶了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自己吃野菜的經曆,最後感慨道:“原來野菜的味道就是故鄉的味道;我喜歡挖野菜、吃野菜,原來不單單是為了品嚐野菜的清香,還因為心中始終裝著那份難以割舍的濃濃的鄉情。”又如《什香麵》一文,作者開篇就說:“什香麵是臨清特有的一種美食,2007年曾被評為‘山東省名小吃’……臨清是我的家鄉,是我一直生活、工作的地方……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我總覺得什香麵最好吃,是天下第一等美食”,對家鄉的讚美和自豪感溢於言表。

此外,在《端午節的南瓜水餃》、《香氣誘人的魯南黑鹹菜》《夏天的山韭花醬》《隆冬一碗紅湯麵》等文章中,作者在介紹美食的同時,都流露出對故鄉、親人的眷戀和對舊日生活的感懷。

這些介紹齊魯飲食文化的文章,或通過向讀者講述食物背後的親情故事,以真摯樸素的情感打動讀者,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令讀者在了解美食之餘收獲感動,或撫今追昔,表達對舊時淳樸生活的懷念,讓當代人在整日的奔波忙碌之後找到些許心靈慰藉,滋養他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