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文齊魯”的地域文化傳播特質(1 / 3)

“人文齊魯”的地域文化傳播特質

傳媒個案

作者:郭佳琦 謝錫文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以地域特點為特征形成的文化。齊魯大地悠久的曆史、豐富的思想學說和文化風尚創造了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特質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內蘊深厚,既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又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副刊作為報紙的文化陣地,在傳播地域文化、打造媒體品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文齊魯”是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自2007年3月30日起推出的一個特色板塊,致力於傳播齊魯地域文化,所登載的大多是介紹山東各地的傳統節日風俗、飲食習慣、名人軼事、曆史變遷、民間藝術以及特色建築等的文章。經過幾年的發展,該欄目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特色。

為了深入細致地闡述“人文齊魯”的地域文化傳播特質,筆者搜集了“人文齊魯”自創辦以來所登載的文章以及相關資料,采用文獻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對其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並按照曆史文化、節日文化、飲食文化以及風物文化四個方麵分別分析其傳播特色。誠然,齊魯文化的構成元素遠不止這幾個方麵,之所以選擇它們,一方麵是綜觀“人文齊魯”所刊登的文章,總體上是以介紹這幾類文化元素為主,同時也因為它們有著鮮明的傳播特色,可以作為創辦地域性文化副刊的借鑒。

曆史文化:尋找與時事的結合點

這裏講的曆史文化,主要是指與山東相關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等。“人文齊魯”傳播曆史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重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在時事新聞與本地區人文地理的結合點上挖掘曆史,而這也與“人文齊魯”開篇詞中所言“尋覓的是過去,觀照的是今日”相呼應。

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8年8月,青島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承辦了帆船比賽,“人文齊魯”刊登了《青島棧橋——昔日的水上賽場》,介紹1933年第17屆華北運動會遊泳比賽在青島棧橋舉辦時的情況,還刊登過追憶青島第一體育場建成經過的文章,傳遞青島體育文化,照映當時的奧運主題。

此外,“人文齊魯”在傳播地域曆史文化方麵還具有以下特點:

1.推出重大曆史事件的紀念專版

在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紀念日,“人文齊魯”都會適時策劃並推出相應的紀念專版或欄目,回顧當年事件中山東人所展現出的精神品格,傳承和弘揚山東精神,激勵讀者。

例如,“人文齊魯”於2012年5月初刊發了一組紀念“五四”運動的文章, 其中《93年前新華門前的哭聲——五四運動中的山東請願團》,記述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山東人民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舉行的一係列示威請願活動,體現出山東人愛國愛民、不畏強權、勇於抗爭的大無畏精神。

同年“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人文齊魯”以兩個版的篇幅刊登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濟南14所學校2500名學生大聯合赴南京請願的紀念文章,提醒讀者勿忘國恥。在“刊前絮語”中,編輯還聯係新聞熱點,結合當時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保釣”鬥爭,奉勸讀者深刻反思,理性愛國。

2008年3月5日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10周年,2月27日出版的“人文齊魯”即為紀念周總理專版,選取《周恩來總理在青島》《鄧穎超泰安行》《周恩來、鄧穎超的曲阜情結》等文章,生動反映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同誌對山東的親切關懷,記載了他們在齊魯大地的足跡,表達了山東人民對總理的無限懷念和衷心愛戴之情。

2.結合熱門電視劇話題,推出反映深層文化內涵的專題

2008年初,隨著電視劇《闖關東》熱播,“人文齊魯”特別推出了“闖關東”專題,刊登了《浮海與陸行:山東人的闖關東之路》《2500萬人闖關東》《“闖關東”:299年的移民史》等文章,通過對山東人“闖關東”的路線、人數、曆史背景以及部分人物事跡的介紹,為讀者解讀了曆史上真實的“闖關東”。其中有一段話講山東人“闖關東”的原因:山東人“闖關東”除了經濟原因外,與山東人的傳統性格也有密切的關係。誠實、尚義、節儉、好客、粗獷、豪放,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東人”。這是山東人“闖關東”的文化素質。在天災人禍的逼迫下,粗獷、豪放的傳統性格使得山東人敢於“闖關東”;勤勞節儉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在東北獲得生存的空間;誠實、尚義、好客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贏得他人的尊敬與信任。這段話十分精辟地描述了山東人的文化品格,在令讀者產生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時,也鼓舞著他們像自己的祖先那樣開拓進取,努力生活。

“人文齊魯”在隨後幾期中還陸續刊登過幾篇“闖關東”主題的稿件,其中有透過鄭板橋筆下的《濰縣竹枝詞》解讀清乾隆年間濰縣百姓“闖關東”的文章,角度新穎,追根溯源,通過文學作品解讀曆史,既反映出報紙副刊厚重的曆史文化積澱,又開闊了讀者的眼界。其他還有尋訪《闖關東》主人公朱開山老家朱家峪的文章,以及作者講述自己的祖輩闖關東的故事等,這些都作為電視劇的縱深與擴展,全方位、多角度地為讀者還原了“闖關東”這一曆史事件,有力地弘揚了齊魯地域文化和山東精神,加深了讀者對於地域曆史文化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