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恐龍格鬥化石的形成(1 / 1)

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裏,食與被食是很平常的事,為食而打鬥也不稀奇,而這種場麵能被化石表現出來,就很令人不可思議了。

在本世紀60年代,古生物學家曾在印度中生代地層中,發掘出兩具植龍類的化石骨架。這兩具像鱷魚一樣的爬行動物,身長約7米,骨架十分完整。而在兩具植食龍肋骨的下麵,竟各自躺著一具體長約13米的小恐龍化石。骨架保存相當完整,隻是頭骨有點破碎。從化石出土的現場分析,兩個小家夥肯定是被害,而凶手正是那兩個植食龍。據推測,被害的小恐龍可能是在河邊覓食或飲水時死於非命的。植物龍咬爛了它們的腦袋,把它們囫圇吞到了肚裏。吃完後,自己卻不小心陷入泥沙之中,然後被泥沙沉積物迅速掩埋,這種骨架就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1971年,在蒙古曾發現了兩個扭打在一起的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其中一條是素食的原角龍,另一條是肉食的始盜龍。它們都是白堊紀早期的恐龍。

從兩龍骨架的埋藏姿態來看,始盜龍用銳利的前爪抓住原角龍的頭部,用後爪刺進獵物的腹部,原角龍拚命掙紮,並且,拖著始盜龍向沼澤奔去。最後雙雙陷入沼澤之中。在鬆軟的泥潭中同歸於盡,看來始盜龍也是一個“固執”的家夥,至死都不鬆開爪子,這樣,化石“記錄”了這一場景。

1987年,在雲南省晉寧的夕陽彝族自治鄉發現了兩條扭打在一起恐龍化石,其中一條肉食的恐龍正死死地咬著另一條植食性恐龍的尾椎骨。

開始人們還認為這又是“凶殺”的場麵,可後來發現,從被咬的恐龍的姿勢來看,沒有爭鬥的痕跡,不像是打鬥的場麵。便猜測可能是那條恐龍在咬腐屍。

這種一瞬間姿勢的保持,也許是正好在這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鋪天蓋地而來,食肉恐龍在還沒清醒過來時就被掩埋,所以,它們的姿勢才會繼續保持,直到今天,成為恐龍化石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