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恐龍皮膚化石的形成(1 / 1)

為遠古的恐龍畫像或塑雕,藝術家感到最不容易的就是不知道恐龍的皮膚是什麼樣子。隻好以現生的爬行動物來作一些參考。盡管畫出的皮膚不一定真實,但總不會太離譜。

鱷魚、蜥蜴、蛇的皮膚參考價值最大。它們的皮膚外層是由角質組成的,有的是角質鱗,有的是角質板,而且還是五顏六色的。

那麼恐龍的皮膚是角質鱗還是角質板?顏色是什麼樣的?這些隻能靠我們的想像了。

恐龍死後,能形成化石的僅僅是身體的骨頭部分;肌肉、皮膚等軟組織不是被別的動物吃掉,就是很快腐爛掉,什麼也留不下。惟有在特殊的情況下,皮膚才形成化石。1985年,我國古生物工作者在恐龍之鄉的四川自貢市附近,采到了一具劍龍的較完整的化石骨架。化石被運到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修整時,技術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小塊皮膚化石。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皮膚化石。

其實,這是一塊恐龍皮膚的印膜化石,是劍龍皮膚印在細軟沉積物上的印痕。後來皮膚爛掉了,皮膚圖紋的印痕卻保留下來,並變成了化石。

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對這一小塊得來不易的劍龍皮膚化石的形成機理進行了研究,得出下麵的一段小故事:

大約在14億年前的一天,一條劍龍失足掉進了河湖之中被淹死了,屍體沉入水底,而且迅速被沙子所掩埋。說來也巧,在沙子中夾帶有一小撮紫紅色的塑性很強的粘土,這撮粘土正好沾附在劍龍左肩區骨棘的皮膚上,結果在粘土上印上了皮膚的圖案,後來被石化保存至今。

世界上恐龍的皮膚化石發現得很少,而且都是印膜化石,形成過程大同小異。迄今為止,除中國外,加拿大、蒙古、美國和英國也發現了皮膚化石。這些國家發現的是鴨嘴龍、角龍、鳥腳龍類和肉食龍的皮膚化石。在我國發現的劍龍皮膚化石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