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之包羅萬象 藏之文化精髓
名人專欄
作者:鄧麗雲
楊釗鳴先生是一名充滿精彩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不局限於某一領域,從一名服務大眾、關心社會貧弱之社會工作者乃至一名叱詫風雲、弄潮商海之商家,到一名熱愛中華文化、保護中華文物之收藏大家。楊釗鳴先生從政、參政、從商、研醫、收藏、習武、服務社會。於各種天壤之別的角色中互相滲透、糅合,在不同領域之中、在縱橫之間,彰顯人格魅力!特別是其收藏之癡之迷,對中華文化之敬慕,對藝術的追隨及對文物的熱情,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值得細細品味!
【楊釗鳴先生,香港國際收藏協會會長、中華古醫術治療學會主席、香港華商會顧問、東江縱隊(香港)抗日遊擊隊老戰士聯合總會副主席兼會長、中國國際管理科學院院士、中國香港禁毒協會主席、全國科監委行業發展戰略委員會學部委員,曾任香港交通安全隊高級助理總監/特遣署署長。】
收之包羅萬象
雖說之前對楊釗鳴先生的藏品之多有所心理凖備,但當真正身臨其收藏館時,還是大大地吃了一驚,哇!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各種古玩珍品,無論是字畫、玉器,還是陶瓷、紫砂壺等無所不有,想必每一位來訪者都會被他豐富的藏品所震驚。
原來,這是楊釗鳴先生三十年的心血結晶。談及收藏,本是他的一種興趣,卻源起於其父輩。“小時候,父輩們就很喜歡收藏一些古玩奇珍,從而也帶引我對收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小的耳濡目染,無意中就學會了許多有關收藏的知識,比日後自身產生的興趣更為濃烈,這也是他為何堅持收藏數十年而不改的一個原因吧。
楊釗鳴先生介紹道,剛開始學習收藏的時候,內地正在改革開放,許多文物隨之出土,也為他的研究增加了許多機會和途徑。最初,他隻收藏一些小件物品,隨著研究的深入,收藏知識的積累,從而慢慢地收藏一些大件物品。“那時,許多內地居民遷入香港,他們帶來了許多內地稀有的古董珍寶,就會叫我上家裏去收購,一般情況下,為了防止這些珍寶流失海外,我都會將其收購回來,為國家保護文物藝術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有時收購的物品也並非真品,由此,楊釗鳴先生在一買一賣中,吃一塹長一智,最終亦鍛煉了今日精準的眼力。
幾十年來,楊釗鳴先生將大量的精力與積蓄都投入了收藏事業,目前,他所收藏珍品的數量高達幾千件,所涉及的年代從夏商周到漢唐以至現代,格型從袖珍型到巨型古董都有,可謂是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特別是一些珍品價值連城,甚至是一個天文數字。以楊釗鳴先生所收藏的字畫為例,就有《清明上河圖》、《百鳥圖》、《百獸圖》、《五虎上將圖》、《萬裏江山圖》、《楊家將》等,這些都是在市麵上極其難見的,即使是在博物館裏也難得一見。而在陶瓷方麵,他就擁有著名的元梅瓶——以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為瓶身圖案的元朝青花瓷,現在市值超過10億。同時,他還藏有如今世上少有的廣彩,據說連頂級專家亦不一定見過。收藏之豐富,珍品之眾多,難怪令前來參觀者大開眼界,歎為觀止!“王羲之的草書,是最為寶貴的了,我準備將它送給國家,就在等合適的時機了。”楊釗鳴先生說道。
與其它收藏不一樣的是,楊釗鳴先生不執拗於非真品不藏,在他看來,“仿製品亦有其本身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特別是一些名家有時也會因某些文物藝術高超的技藝而刻意模仿,比如張大千當年描摹的敦煌石窟畫作以及他的仿張公望的顛筆山水畫,一樣令世人驚歎不已。”不拘泥於收藏,他的收藏眼界更為廣闊。同時,他所收藏的珍品,並不因其價值爆漲而輕意易手,“那樣做,是純粹的炒家而非收藏家。”
藏之文化精髓
若與楊釗鳴先生提及收藏,他必定是興奮無比的,介紹起各種珍寶來,可謂滔滔不絕、眉飛色舞,這隻緣於他對收藏品背後蘊藏的中華文化的崇敬與熱愛,以及對藝術的追求,對文物一如既往的熱情。
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視做人類文明和曆史的縮影,楊釗鳴先生感歎道,“中華五千年獨特的璀璨文化,積累下來多少經典啊!”比如: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分為光貨、花貨、根貨。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範蠡,已有2400多年的曆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其攜帶的曆史文化因素,無疑為一種奇妙的魅力,吸引如同楊釗鳴先生這樣癡愛中華文化的人爭相研究。楊釗鳴先生收藏有一千多個紫砂壺,其中包括明代的時大彬壺、陳鳴遠、顧景舟、蔣蓉等名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