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菜籃子算人頭(2 / 2)

外婆原先每天都要到弄堂裏去曬太陽聊天的,但是自從外公癱瘓在床之後,這樣的要求變成了一種奢望,很少可以成行了。

弟弟杜明亮被送進了托兒所,這樣白天外婆就可以稍微輕鬆一些。

白芙蓉的病一天天的見好,腿已經不再那麼酸了,她吃的菜裏可以開始放一點點的鹽了。

真是隻有失去以後才知道原先擁有的有多麼的珍貴!白芙蓉嚼著那些隻放了一點點鹽的菜,簡直覺得那就是最美味可口的極品菜式了。

時間就在這樣一層不變的日子中悄悄地逝去了,一轉眼已經過去了兩年,白芙蓉到了上學的年齡。

因為沒有本地戶口,白芙蓉隻能算是一名借讀生,而且要比別人多交一份借讀費,為此家裏的四個大人又開始為此發起愁來。

外公和外婆眼下都沒有收入,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都得靠爸爸媽媽的工資。

媽媽因為沒有本地戶口,在貴陽辦了病退手續回來之後,就隻能在這裏搪瓷廠裏找了一份臨時工賺上十幾塊錢貼補家用。

爸爸因為家庭成分的關係,也隻是在鋼鐵廠裏當著一名工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那麼幾十塊錢,那在當時已經算是不錯的收入了。

外公每個月的醫藥費就不便宜,如今還要加上白芙蓉的學費和借讀費,爸爸媽媽隻能開口向爺爺借了一點錢,算是暫時度過了眼前的難關。

“這件事你可不能讓老大和老三他們知道。”

這是爸爸從爺爺手裏拿過借來的錢時,爺爺對他的唯一一句囑咐。

“你們家裏那些兄弟姐們,真是太小氣了!”

聽了爸爸的轉述,媽媽撇撇嘴,“我們就借這麼一點錢,他們還會有話說,真是太沒有情義了。”

外婆開始在賣菜的時候想辦法省錢,可是,那個時候的東西,什麼都是要憑票才能買到的,領票是要憑戶口的,一個戶口一張票,白芙蓉他們家隻有外婆和爸爸兩個是有本地戶口的,外公的戶口在被送去勞教農場的時候一起遷走了。

買糖要糖票;賣肉要肉票,還有煙票,豆製品票,反正就是買啥都得要有票,就連買塊西瓜還得要憑醫生的證明,而且還得在長長的隊伍後麵排上半天,才能如願的捧著一小塊西瓜回家。

每天早晨,天還沒有亮,菜場裏早就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了,很多人半夜裏不睡覺就拎著籃子到菜攤,肉攤前麵去排隊,一排就是大半夜,就是這樣,還不一定就能輪到第一個,因為前麵有人比她還要早。

於是,大家開始成立互幫互助的買菜小組,十幾個人為一組,每天半夜派一個人早早地拎著十幾個籃子先去排隊,一個籃子就算是一個人頭,這樣,其餘的小組成員就可以在家放心地睡到開秤前再起床去菜場就行了,不必每個人每天都半夜起來打疲勞戰了。

白芙蓉的腎炎明顯好轉之後,就經常跟著外婆去菜場買菜了,她雖說力氣不打,但是幫著拎些蔬菜還是能夠勝任的,所以,外婆就帶著她到菜場去撿別人處理下來的菜皮和一些半好半爛的瓜果,回家以後把腐爛的那一部分切除洗幹淨之後給大家吃,這樣,一個月也可以省下不少的錢。

在當時,像白芙蓉外婆這樣的行為,別人看在眼裏一點都不覺得可恥,也沒有人覺得可笑,因為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有很多人家就是需要精打細算到這種程度才能勉強的度日。

那是自然災害給當時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後遺症,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