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森林的更新(1 / 2)

森林是一個可以再生的資源,繁殖能力很強,而且方式多種多樣。老齡林可以通過自然繁殖進行天然更新,也可以通過人工造林人工更新。森林隻要不受人為或自然災害的破壞,在林下和林緣不斷生長幼齡林木,形成下一代新林。在合理采伐的森林跡地和宜林荒山荒地上,通過人工播種造林或植苗造林,也可以使原有森林恢複,生長成新的森林。

人工更新:是以人工播種或植苗的方法恢複森林。人工更新不但可以迅速地完成更新任務,而且在林木組成、密度、結構等方麵能夠人為地合理安排,保證更新的質量。人工更新的林木比天然更新的林木生長快。因此,雖然人工更新花費的人力和物力較天然更新為多,但是為了迅速恢複和擴大森林資源,提高森林生長量和質量,應該積極提供人工更新。但是天然更新效果較好的地方,應盡量發揮天然更新的優勢。

天然更新:利用林木的天然下種,或伐根、萌芽、根係萌蘖來恢複森林。天然更新按其進行的時間,又可分為伐前更新和伐後更新兩種,即有的森林在采伐前完成更新,而有的需在采伐之後進行更新。天然更新能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節約勞動力和投資,但由於受到自然條件的種種限製,往往不能迅速完成更新任務。同時,在天然更新的條件下,不但幼林生長慢,而且形成的森林時常疏密不均,組成也不一定合乎我們的要求,這是天然更新的缺點。

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為了彌補天然更新的不足,而采取某些人工措施促進天然更新的完成。這些措施包括鬆土、除草、補植和補播等,與采伐相結合的措施主要是保留母樹、保護幼樹和清理伐區等。

森林的更新有的是用種子繁殖來完成,稱為有性更新。有的可以用林木的營養器官的再生能力來完成的,稱為無性更新。大多數的針葉樹隻能用有性更新,而多數闊葉樹既可以用有性更新又可以用無性更新。

有性更新:決定於林木結實和種子的傳播、種子的發芽、幼苗和幼樹生長發育等幾個過程。一般來說,幼林鬱閉後更新過程就基本結束。

林木結實的品質的好壞,對於有性更新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物質條件。除了遺傳因素的好壞外,林木的結實情況一般與林木的發育狀況、林分的結構特征、氣候和土壤條件有密切的關係。通常林木開始結實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結實量逐漸增加,當達到更新成熟齡時,結實量最多,種子品質也優良。林木結實量豐富的時候持續很長,一直延續到衰老時,結實量仍然較多,但品質下降。

林木種子傳播的動力有風、水、昆蟲、鳥獸和自身的重力。小而輕又具有茸毛或帶翅的種子,通常可借風力進行傳播。如楊樹、柳樹的種子;山坡上的種子可借雨水、雪水來傳播;溪流可以把穀地樹木的種子帶走;海水可將紅樹母樹上由種子萌發所形成的棒狀胚軸隨波逐流帶走。鳥獸類是多種種子的傳播者,大粒和小粒的種子都可以依靠鳥類傳播到很遠的地方。有些大而重的種子,脫落以後,大部分落在樹冠周圍,在坡地上它們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沿斜坡下滾,散布到較遠的地方。種子落到地麵之後,遇到適宜的條件即開始發芽,爾後不斷生長成幼苗幼樹,直到林分鬱閉完成有性更新過程。

無性更新:在天然的條件下,無性更新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萌芽更新,另一種是根蘖更新。因為無性更新的程序簡單,成本較低,收益較快,可以充分利用原有條件和自然力來恢複森林資源,所以在種苗缺少而又迫切需要恢複森林的地方,更顯得重要。

萌芽更新:在森林采伐後,利用采伐跡地上伐根的休眠芽和不定芽萌發出的萌條,生長發育而形成森林的過程稱為萌芽更新。在森林采伐以後,由於光照的刺激及根部從土壤中吸收的多量水分,休眠芽能打破休眠狀態而萌動生長,同時也能促進不定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