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森林的更新(2 / 2)

萌芽更新的成敗,取決於樹種的萌芽力、采伐季節、伐根高度和環境條件。各種樹所具有的萌芽更新能力是不同的。在有萌芽能力的樹種中,萌芽能力的強弱與年齡和立地條件有密切的關係。按萌芽能力強弱,可將常見的樹種分為三類:即萌芽強的樹種,如杉木、柳杉、櫟類等;萌芽力弱的樹種如水青岡、山楊等;沒有萌芽力的樹種,包括絕大多數的針葉樹。

在樹種年齡相同的情況下,萌芽力具有以下規律:①萌芽力同母樹伐前的生長速度成相反關係。即各樹種母株伐前生長愈慢,伐後萌芽力愈強,萌芽力消失也晚。②環境條件愈好,休眠芽發育越受抑製;環境條件愈差,愈有利於休眠芽的發育。

采伐季節對萌芽條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在冬季進行采伐,可以使伐根來年春季萌發較多的萌芽條,生長的時間也長,發育健壯,木質化良好,不易受凍害。如果在春、夏季采伐,則萌條較少,生長期短,在秋霜來臨之前沒能木質化,容易受凍害,故很難形成森林。

伐根高度也影響萌芽條的數量、品質和生活力。伐根低,萌芽條在根頸處萌發,萌條不但較多,生活力也好,且能逐漸與土壤接觸形成新的根係。萌芽更新還應做許多管理工作,當多數萌芽條長成以後,應稀疏叢狀生長的萌芽條,一般每個伐根留1~3株生長健壯的萌條,使其發育成林。一般應選留上坡部位的健壯苗,容易接觸土壤生根。

萌芽更新對於培育水曲柳、杉木、棟類等有很重要的意義。杉木的伐根萌條,生長迅速,20年以後就可以采伐利用,而且還可以連續進行2~3次。

根蘖更新:是利用樹木根上不定芽生長的根蘖苗而形成幼林的過程。山楊、泡桐、臭椿、刺槐等樹都有較強的根蘖的能力。

根蘖主要是在采伐後發生的,但在生長著的樹木上,特別是在生長衰弱和根係受傷的樹木上也能形成。根蘖主要產生於近表土的細根上。挖伐根或開溝輔助根蘖更新的工作時間宜在春季,生長出的根蘖苗經曆一個生長季後,至秋天能夠充分木質化,能抵抗霜凍等的危害。

竹林的萌芽更新:竹類是依靠地下莖(竹鞭)節上的芽萌發進行無性史新的。

按照竹類地下莖蔓延的特征和地麵上竹幹分布的情況可以分為:散生莖竹、單叢莖竹和側出叢莖竹三類,所以它們的更新又有所區別。毛竹等散生莖竹的更新,地下莖蔓延在0.1~0.4米的土層中,成波浪起伏前進,地下莖的芽,有一部分形成竹筍再發育成竹,有一部分便往長發展而為新竹鞭,大部分芽呈休眠狀態。毛竹林地下部分的生長與地上部分的生長常有周期的交替現象,一年發筍長竹很旺盛,次年則大量地生長竹鞭和形成筍芽。因此毛竹的出筍情況會出現大小年現象。

孝順竹、麻竹等單叢莖竹的更新,它的地下莖密集一處,不向他處延伸。母竹的杆基沿分枝方向兩側互生筍芽,杆基上部芽首先膨大發育,緊貼母杆出筍,長新竹;下端的筍芽待上部筍芽發育成長以後,再相繼發育膨大,形成密集的竹叢;第二年新竹杆基部的筍芽又圍繞新竹兩側再發出竹筍。

有性更新與無性更新所形成的森林,在生物學特性上還有很大的差異。萌芽林在幼齡時期生長比實生林要快得多,但最後停止生長的時期來得也早,有性更新的實生林在幼小時生長雖緩,但在樹冠形成以後,生長速度常常趕上或超過萌芽林,而且持續生長的時期和壽命也較長。實生林的木材結構均勻正常,力學性質好,可以培育成大徑材;萌芽林木的木材中心部分較疏鬆,年輪寬窄不均,有偏心現象,影響木材力學性質,而且樹幹基部往往彎曲,因此一般隻能培養成小徑材。另外,萌芽更新的林木發生心腐病的比率比實生林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