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先進文化是生命力,是一個民族存在的血脈和靈魂;先進文化是推動力,是一個國家興盛發達的思想先導;先進文化是凝聚力,是鼓舞激勵人們團結奮進的鼓點與號角;先進文化是影響力,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誌和外在展示。
在當代中國,高揚先進文化的旗幟,就是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激勵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內核與根基。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什麼要專題研究文化建設問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我們黨第一次在全會上專門討論文化改革發展的有關問題,第一次以全會決定的方式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部署,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和戰略任務。全會研究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本考慮,可以概括為四個“更加”、四個“越來越”、三個“關係”。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係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關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四個“更加”、四個“越來越”、三個“關係”的深刻闡述,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體現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推動文化建設的自覺、自信與自強。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的論述中,我們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的高度,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極端重要性,積極麵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設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以改革創新的思路辦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舉措推動文化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怎樣理解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這是對文化本質的深刻揭示,體現了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所謂精神家園就是個人或民族共同體的精神支柱、情感歸宿和心靈寄托。精神家園既是個體的,也是集體的。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個體的精神家園隻能坐落在民族精神家園的“村落”裏,從屬於精神家園。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精神家園是一種能深深地將其所屬人民凝聚起來並使之找到情感與價值依戀、找到民族認同與自我認同的家園。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的安身立命所在、生存發展的支撐、身份歸屬的標誌,是維係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是民族創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對於增強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民族凝聚力的支撐。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撐,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喪失凝聚力和生命力。一個民族的文化,反映著這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思維方式、行為準則,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主要體現在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方麵。對一個民族和國家而言,疆土是基礎,根在文化。疆土可能會隨國勢的衰弱而縮小或失去,但是,隻要文化尚存,疆土可以失而複得,而一旦疆土與文化同時失去,便是永久的滅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建設民族家園的重要載體。它為一個民族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精神凝聚、心理認同、價值取向、生存理念和創造動力。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必然成為沒有精神家園的漂泊者,等待它的將是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命運;而一個民族即使失去了物質上的家園,隻要它的文化火種尚在,這個民族就不會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方麵有哪些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第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我們黨從一誕生就高舉馬克思主義這麵旗幟,並在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成為指引中國文化前進的根本指針。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確保文化改革發展沿著正確道路前進。
第二,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我們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民族素質,塑造高尚人格。
第三,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人民是文化建設的主體,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文藝創作的源泉,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是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進行文化建設,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走群眾路線。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握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必須把人民大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文化工作成敗的根本標準,把人民大眾的廣泛參與和熱情創造作為文化興盛的根本力量,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