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 / 3)

第四,必須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改革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和生命力所在。實踐證明,文化領域每一次認識上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體製上的重大革新,每一次科技上的重大應用,都會給文化發展帶來一次重大機遇。因此,必須立足長遠,著眼當前,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斷破除影響和製約文化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優化文化發展的體製環境,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必須不斷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搶占文化發展製高點,創造文化發展新優勢。

第五,必須堅持“兩手抓、兩加強”,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實現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手段。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加強文化建設,必須正確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堅持“兩手抓、兩加強”。無論是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還是經營性文化產業,都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第六,必須堅持廣泛吸收和借鑒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正視曆史的經驗教訓,直麵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進行文化的反思、比較、展望,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堅持以對民族、對曆史、對後人高度負責的精神,更好地用民族優秀文化滋養民族生命力、激發民族創造力、鑄造民族凝聚力,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廣泛吸納、融會一切外來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提高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中央為什麼強調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在分析國際國內文化發展特點和趨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對於當代中國來說,是一項迫切任務。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前提。

如果我們把由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組成的國家力量稱作“硬實力”的話,那麼通過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和文化創造等體現出來的國家力量就可以稱作國家的“軟實力”,而文化方麵的國家軟實力就是“國家文化軟實力”。

當前,要在一個仍然存在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世界扞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內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加強經濟和國防等硬實力建設。同時,我們也要發揮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麵的作用,致力於文化軟實力建設。為此,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強億萬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製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

現在,許多國家特別是主要大國都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從一定意義上說,誰占據了文化發展製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主動、贏得先機。因此,我們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必須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隻有這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軟實力

“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來的。1990年,他在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譯本《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中,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

軟實力是近年來風靡國際關係領域的最流行關鍵詞,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係的看法,使人們從關心領土、軍備、武力、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地域擴張、軍事打擊等有形的“硬實力”,轉向關注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軟實力”。

為什麼要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

經過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總體而言,就是要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進步,實現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文化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堅持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文化建設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緊緊圍繞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繁榮文化產業,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時把文化發展成果轉化成民生福利,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文化改革發展實實在在的好處,衷心擁護文化改革發展各項政策措施,形成人民文化建設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和人民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就是要不斷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不斷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以人的全麵發展調動和凝聚起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強大力量。

當今時代,文化的經濟功能明顯增強,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貢獻越來越大,充分發揮文化產業所具有的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和突出特點越來越重要。要抓住文化產業這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大力促進文化消費,以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產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作出應有貢獻,提高綠色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推動文化及其相關產業成為現代服務業的主體和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推動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結合六中全會精神,甘肅省怎樣進一步推進文化大省建設?

甘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甘肅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文化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為甘肅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機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0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簡稱“國扶47條”)。“國扶47條”強調,要把甘肅建設成為工業強省、文化大省、生態文明省和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示範區,為甘肅文化改革發展明確了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