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要重點圍繞“十二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文化發展戰略和目標任務,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組織開展各種專題培訓,幫助文化領域領導幹部提高領導文化建設的能力水平。
為什麼要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係與領導班子、領導幹部的工作業績掛鉤?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係”。這表明我們黨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
改革開放30年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GDP大幅度上升,可當前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有的地方,把“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片麵地理解為“發展隻是發展經濟”、“發展就是GDP的增長”,認為經濟建設是硬指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對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認識不足,工作擺不上位置、提不到日程,忽略了文化建設。但問題的另一麵是,文化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未來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關乎我國社會發展全局。
黨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考核評價體係。今後,文化建設和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效,將決定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業績。隻有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係,與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工作業績掛鉤,各級領導幹部才能夠真正像重視經濟工作那樣重視文化建設,像抓產業項目那樣狠抓文化項目。而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全麵發展、才能全麵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全麵深入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甘肅,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建設工業強省、文化大省、生態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示範區的宏偉目標。
為什麼必須建立健全共同推進文化建設的工作機製?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製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設強大合力”。這對推進我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精神紐帶,又直接關係民生幸福。我們黨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僅有責任實現和發展好人民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也有責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權益。隻有進一步完善共同推進文化建設的工作機製,才能推動全黨全社會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文化建設涉及麵廣,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思想道德、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工作。這些部門雖然分工不同,職責各有側重,但目標一致,是一個有機整體,各級黨委必須從製定大政方針、創新工作思路的角度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必須從提供公共服務、強化政策保障的角度抓好落實,宣傳文化係統各部門必須各負其責,自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落實文化改革發展目標任務,發揮文化建設主力軍作用。隨著科技進步和知識經濟迅猛發展,文化越來越有力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麵和全過程,必須依靠各部門各方麵力量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各盡所能、各展所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合力。
健全共同推進文化建設的工作機製,要重視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讓蘊藏於人民群眾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要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化建設,扶持活力強、影響大的優秀社會文化組織和民間文藝團體,支持民間文藝團體和個人進行文藝精品創作。
領導幹部如何才能成為領導文化建設的行家裏手?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各級領導幹部要高度重視並切實抓好文化工作,加強理論學習和文化問題研究,提高文化修養,努力成為領導文化建設的行家裏手。這就要求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文化”,更要“懂文化”。
首先,要正確妥善處理好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隨著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多,文化的經濟功能也愈發強大。近些年來,全國有20多個省區市先後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發展目標,北京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10%。數據表明,文化產業對各地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步提高,文化產業正在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這些都要求領導幹部要懂得文化產業發展規律,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既有特色品牌,又有拳頭產品,既注重拓展外延,又注意挖掘內涵。但同時要注意,不能將文化GDP化、指標化,應把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避免將文化功利化的傾向,從更高的層麵把握文化產業的價值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