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盛世的成就、成因及其對我黨執政的啟示(1 / 3)

論盛世的成就、成因及其對我黨執政的啟示

專題研究

作者:鄒時林

[摘 要] 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古代中國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四大著名盛世,這四大盛世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主要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史學家所稱道。形成輝煌盛世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具體政策層麵上的原因,也有政治層麵的原因,還有盛世統治者生活品質、能力素質方麵的原因。在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今天,這些原因為我黨執政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 盛世 成就 成因 執政 啟示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出現了為後人所稱道的四大盛世,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也有人認為“能夠達到盛世標準的朝代有三個,即西漢盛世(公元前180年—公元前49年)、唐朝盛世(627年—756年)和清初盛世”[1],意思相近,隻是把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合稱為唐朝盛世。這四個盛世,在漫長的中華文明中被史學家們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就輝煌,影響深遠,引人深思,也為當前我黨執政提供了若幹有益的啟示。

一、盛世的成就

盛世是古代封建社會有為統治者追求的政治目標。盛世治下的中國,國泰民安,呈現出社會祥和、社稷太平、國力強盛的繁榮昌盛景象,在經濟、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麵比前朝都有顯著的進步和長足的發展。

(一)社會穩定,百姓生活狀況有明顯改善

西漢文景之治時期,“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2]。這一史料說明,當時農民生活富足,官吏安分守職,每個社會成員自愛自重、遵紀守法,社會井然有序,秦朝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到處揭竿而起的貧困混亂的社會局麵得到了徹底改變。唐朝貞觀年間,農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比隋煬帝時期有很大的提高,官吏廉潔從政,君臣同心同德,團結一心,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違法犯罪的事情很少發生,不少地方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良好的社會生活景象,整個社會空前和諧安定。史書記載:“官吏多自清謹。製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複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3]又例如,唐太宗貞觀四年:“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4]到了開元盛世時期,唐朝發展到鼎盛時期,農民專心耕作、生活富裕,官吏勤政為民、為政清廉,治安狀況良好,整個社會秩序井然。杜甫在《憶昔》詩中這樣描述開元盛世的社會生活:“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這種社會生活在中國曆史上是罕見的。清朝康乾盛世時期,最高統治者大力提倡和推行“滿漢一家”的國策,認同儒家思想文化,民族矛盾逐漸得到緩和,漢族人逐步認可滿族人的統治,農民生活基本能實現自給自足。“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突破了3億大關,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1/3,此時人均占地3.5畝,糧食產量約計2040億斤,人均口糧約680斤。”[5]整個社會總體保持穩定,較明朝末期國家兵荒馬亂,農民掙紮在死亡線上的衰亡氣象有著根本的改觀。

(二)經濟實力雄厚,國家財政充實

在文景之治期間,國家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獲得長時間的穩定發展,經濟繁榮,國家財富積累豐厚,“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到漢武帝即位時,“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2]。這充分說明當時國家財政殷實的狀況,經濟實力與立國初相比,有著巨大的發展。在唐朝貞觀年間,經濟高度開放,不僅大力促進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而且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工商業經濟發展,“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6],使唐朝的經濟獲快速發展,新興的商業城市像雨後春筍般地湧現興起。當時,世界著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國,首都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眾多,是一座世界性的大都會,又是亞洲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在當時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外貿經濟高度發達,唐朝與許多民族國家都有商貿來往,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此時成了熙熙攘攘的繁忙商道,得到充分使用。經濟的繁榮為國家帶來大量稅賦,國家財政比較充足。到了開元盛世時期,唐朝經濟更是發展到新的高峰,手工業、農業、工商業高度發達,國家倉儲盈滿,以至“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7],經濟實力超過周邊任何民族國家,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也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康乾盛世時期,人口迅速增長,耕地麵積不斷擴大,農業經濟長期穩定增長,達到封建社會的頂峰,發展到極致,整個經濟規模龐大。據《清實錄》記載:乾隆末期(1795)全國耕地超過了10億畝,達到曆史最高峰。此時經濟總量約占世界1/3強,居世界第一。繁榮的經濟為清朝政府提供了巨額的稅賦,“乾隆三十三年(1768)戶部存銀達7182萬兩”[5],國家財政豐實。如此強大的經濟實力是當時世界上其它國家不可比擬的。

(三)文化藝術成就輝煌

文景之治期間,文化藝術有明顯的發展。以賈誼、枚乘為代表的賦的創作取得較高的成就。賈誼的《吊屈原賦》,是一篇頗有代表性的抒情賦。他的另一篇代表作《鵬鳥賦》,更是開了西漢散體賦的先河。枚乘所作的《七發》,對後世的影響巨大。散文創作表現出相當高的水平。賈誼的《過秦論》和《治安策》、晁錯的《賢良對策》、劉向的《說苑》等,均是西漢的散文名篇。尤其是賈誼的政論文議論明了,富有情感,其《過秦論》,語言生動,層層深入,把秦的興亡分析得入木三分,在當時影響很大,至今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在繪畫、音樂、雕刻等藝術方麵取得可觀的成就,特別是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繪帛畫,充分說明當時繪畫藝術高超的水平。唐朝盛世時期,它的文化發展達到新的時代高峰,獨領風騷。在那個詩情燃燒的時代,群星璀璨,百花齊放,大師輩出,湧現出像李白、杜甫等詩歌巨匠,佳作頻現,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春曉》、李白的《將進酒》和《望廬山瀑布》、杜甫的《望嶽》。書法、繪畫、雕塑藝術成果豐碩,誕生了顏真卿、吳道子等藝術大師,創作出許多高品質的藝術瑰寶,如顏真卿的《麻仙姑壇記》、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甘肅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開鑿的壁畫和彩色塑像)。樂舞藝術達到一個更加成熟的新境界,把中國古代舞蹈藝術推向新的高峰,創演出不少高水平的舞曲,如《霓裳羽衣》。文化樣式被突厥、日本、高麗等周邊民族或國家學習借鑒,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康乾盛世時期,文化氣象盛大恢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小說、散文、詩、詞、戲曲、繪畫等諸多方麵都取得了重要的發展。在小說方麵,長篇小說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出現了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兩部巨著,它們以思想藝術的獨特成就而成為當時的文化標誌,站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高峰。蒲鬆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成就。在詩詞方麵,康乾盛世不僅是古典小說發展的巔峰時代,還是古詩詞的中興時期。《詞鈔》《納蘭詞》《百末詞》《湖海樓詞》《詞綜》《曝書亭詞》《白山詩介》等,都是清代詩詞的優秀經典之作。在戲曲方麵,誕生了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兩部傑出的傳奇。在散文方麵,產生了以方苞、姚鼐等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他們的散文各具特色,方苞講求文章的義法,姚鼐講究文章的陰陽剛柔。在繪畫方麵,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麵的影響下,畫派紛呈,佳作頻現,呈現出空前繁盛的局麵,王鑒的《煙浮遠岫圖》、鄭板橋的《竹石圖》、王翬的《秋林圖》、王原祁的《華山秋色圖》、汪士慎的《鏡影水月圖》、任頤的《蘇武牧羊》等都是那個時代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最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乾盛世時期的文化古籍整理、編纂、考據更是氣魄非凡,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等皇皇巨著,誕生出了《數理精蘊》《曆象考成》《律呂正義》等學術典籍。

(四)科學技術進步顯著

文景之治時期,由於統治者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發展,鐵農具進一步改進和推廣,耕作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冶鐵技術達到一個更高的階段,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出土了漢代一件鐵工具,經檢測有十分良好的球狀石墨,具備明顯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結構,與現行球墨鑄鐵國家標準一類A級石墨相當,同時發現一座炒鋼爐。炒鋼這一嶄新的高效率的先進技術的出現在鋼鐵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說明當時的冶鐵技術相當先進。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絹、紗、綺、錦、起毛棉、刺繡、麻布等絲麻高級絲織品可以看出當時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其中出土的一件素紗禪衣,極其薄細,重量僅49克,充分顯示了文景盛世紡織技術的精致。漆器製造技術有很大的發展,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種類繁多的漆器,如耳杯、盤、壺、盒、勺、枕、屏風等,大多製作精美,色彩鮮豔,富有光澤,尤其是漆器上的彩繪,技巧高超,栩栩如生,奔放有力,線條流利,充分體現了漢代漆器製造技術的較高水準。唐朝盛世時期,農業和灌溉工具有了很大的進步,發明了以水為動力水轉筒車,可以全天連續不停運轉,汲水灌溉農田,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糧食種植技術比較先進,據史書記載,那時穀子和麥子收獲量與播種量的比例最高達到200倍左右;而根據歐洲史料的記載,在13世紀的英國,這一比例隻有3倍左右,即播下1千克種子,隻能收獲3千克的糧食,與唐朝的200倍相距甚遠。紡織技術明顯進步,由於盛世的唐朝是一個開放的國度,經濟發達,對外交往頻繁,促使紡織服裝業空前繁榮,能製作不同款式、色彩、圖案的服裝,花色品種多,使唐代服裝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麵。陶瓷製作水平很高,瓷器的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其精細程度遠勝前代,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都是那個時代的陶瓷精品。天文學方麵成就巨大,高僧一行首次測量子午線,這是世界上人類第一次對子午線進行實測,一行還發明了黃道遊儀、水運渾天儀和複矩等天文觀測儀器和演示儀器,使人類更好地認識宇宙世界。醫學成果豐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孫思邈的《千金方》,影響深遠。數學方麵也有不俗的成就,著名數學家王孝通著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很好解決了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比阿拉伯人、歐洲人都早,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獨特貢獻。康乾盛世時期,科學技術取得不少成果。著名天文學家王錫闡所著《曉庵新法》,發明了計算金星、水星淩日的方法,並指出西方天文學理論的若幹缺點和錯誤。植物學家吳其邊編寫的《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植物1700多種,並附有精確插圖,是一部開現代植物學先聲的專著,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