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黨史教育如何占領中學生思想教育高地(1 / 3)

黨史教育如何占領中學生思想教育高地

教育工作

作者:陳鵬

[摘 要] 黨史教育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可以讓學生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複興中華民族的奮鬥史、創業史,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樹立積極向上的目標。

[關鍵詞] 黨史教育 中學生 廣泛開展

黨的曆史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法寶。在當代的中學生思想教育中,如何加強黨史教育,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廣大的中學生,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青少年,使廣大中學生從內心深處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麵前亟待研究解決的緊迫問題。習近平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曆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用黨的曆史教育黨員、教育幹部、教育群眾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黨史工作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重要內容。要著力抓好青少年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曆史知識、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英雄模範事跡的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小培養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為此,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筆者結合日常工作實際,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認真思考。

一、對中學生進行黨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1.對中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中學生,必須要了解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曆史,要知道我們黨為挽救中華民族所做的艱苦的努力。隻有了解黨的曆史,才能更好地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因為黨的曆史同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曆史是緊緊相連、息息相關的,要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光輝曆史就必須學習黨的曆史。

青少年對黨的感情必須從小培養。隻有知道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為千千萬萬勞苦大眾前赴後繼、無私奉獻的奮鬥曆史,才能加深對黨的感情,倍增對黨的熱愛,對黨的敬仰。因此,要在全國的中學生中廣泛開展黨史教育,要讓所有的青少年學黨史、知黨情、報黨恩。中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更有必要讓全國的中學生了解黨的曆史,增加對黨的熱愛,從而產生對國家、對民族的感情和責任,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對中學生進行黨史教育,讓他們真正體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富裕”這一偉大真理的重大意義。

2.對中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可以培養他們艱苦奮鬥的精神。艱苦奮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優良品質。整個黨的曆史就是一部為了中華民族複興而艱苦奮鬥的曆史。為了鞏固和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為了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了實現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們仍然需要艱苦奮鬥的精神。作為廣大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也要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無數共產黨員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新中國的發展,共產黨員熱火朝天地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一項長期的充滿艱辛的偉大事業,還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奮鬥。中學生是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國家未來的主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就要靠他們來實現。但目前部分中學生精神麵貌情況堪憂,一些成長在較優越的經濟條件下的學生缺乏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比如在生活作風上,鋪張浪費,滋生了享樂主義的傾向。有些中學生一個月的手機話費就要花費一兩百元,同學過生日還講究互相送禮、大擺宴席;一些學生盲目攀比,比吃、比穿,比戴、比名牌,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在學習上,卻缺乏意誌力,怕吃苦,缺乏腳踏實地刻苦學習的精神,愛抱怨“學習太苦了”,投機取巧、不勞而獲,各地都存在考試作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