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在醫學生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工作
作者:劉宇珊 白麗萍
[摘 要] 邁入21世紀,社會對醫學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期許醫生不僅具備高超的醫術,還期許醫生能同時具備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成為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領導管理能力的綜合人才。在這個背景下,在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隨著通識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時期,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逐步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使通識教育在醫學生的能力培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通識教育 醫學生 作用
21世紀全球醫學衛生教育專家委員會在《柳葉刀》發表題為《新世紀醫學衛生人才培養: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為加強衛生係統而改革醫學教育》的文中指出:未來醫學專業人員有責任和義務掌握單純技術以外的能力,承擔諸如團隊合作、倫理考量、批判性思維、應急處理、科學探討、規劃未來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衛生體係領導能力。[1]從報告中可以看出,醫學衛生教育專家們對於21世紀醫學專業人員所需具備的能力提出了專業技術以外的具體要求,而這些,恰恰是目前醫學教育正在努力和探索的地方,也正是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陸續開展通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一、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通識教育的發展
隨著醫學模式和衛生服務理念的發展和變化,傳統的強調醫學專業技能培養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醫學發展的需要。21世紀的社會期許醫生不僅是“醫匠”,還應該是具備完整人格和較高人文素養的“全人”。這恰恰是現在許多醫學院校進修通識教育的緣由,也是通識教育希望達成的目標:進行“全人”教育。[2]簡單來說,就是高等醫學院校希望通過通識教育,不僅培養醫學生成為醫技高超的醫務工作者,還培養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全麵發展、負責任的公民。[3]目前,我國醫學高等教育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道路上已經走過了三個階段的發展曆程:
1.萌芽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醫科大學和協和醫科大學在醫學教育進行嚐試和改革。前者開設了醫學史、醫學社會學、醫學與哲學等醫學社會人文課程,開展了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後者對政治課程進行了創新性的改革,開設了“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專題係列討論,[4]都取得良好的效果。1981年的全國第一次醫德學術會議發出倡議,要求加強醫藥衛生人員的醫德教育和考核,同時建議各級醫學院校開展醫學倫理學課程和講座。這一個時期,是醫學院校開始對醫學教育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進行反思的時期,希望引導醫學生全麵發展,成為有醫學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2.人文素質教育階段。20世紀90年代,英國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提出:21世紀的醫生應是“交流專家,有判斷能力的思想家,積極的終身學習者,信息專家,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流行病學和行為病學的應用者,衛生小組管理者,社會的支持者和初級保健的提供者”。[5]而在1995年我國衛生部召開的部屬高校工作會議上,時任衛生部部長陳敏章也指出:“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人文知識在醫學教育中越來越重要。這是我們以往的薄弱環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4]在國際和國內對醫學教育改革的呼籲聲下,這個時期的中國高等醫學院校逐步增設了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等醫學人文社科類課程,加強醫學生對醫學社會價值、人類生命尊嚴、人文關懷等方麵的認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