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各市(州)文化產業發展平台建設研究 三、各市(州)文化產業發展平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各市(州)文化產業平台建設仍處於起步、探索、培育、發展的初級階段,總量小、規模小、發展很不平衡。主要矛盾和問題有:
(一)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產業優勢仍不明顯
各市(州)普遍存在文化產業基地企業實力不強,文化產業園區的文化企業群體發育不夠的現象。由於文化企業群體是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的主體,如果主體不能做大、做強,園區和基地的產業優勢自然就不明顯。所以,有待於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製定和落實相關的配備扶持政策。
(二)文化產業發展平台缺乏相應的投融資平台支撐
各市(州)文化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渠道單一,仍未形成多元化的投人機製,缺乏暢通的投融資平台,缺乏要素的流動和供應,普遍麵對投人不足的難題。要解決文化產業發展平台建設資金拮據,製約發展後勁的問題,需要文化產業投融資體製的配套改革支持。
(三)節慶、會展等宣傳平台作用發揮有限
一些市(州)的節慶、會展組織形式單一,推介宣傳的方式和手段不多,缺乏科技含量。推介宣傳的資金投人一般都很有限,整合度較低,所以,最終的推介宣傳成效比較低,各市(州)的地方文化“名片”影響力有限,招商引資的效果也很有限。
(四)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
各市(州)一些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交通、郵電通信、金融、信息網絡等服務設施仍有待完善。尤其是一些市(州)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的交通優勢度不高,不同區域的文化旅遊交通狀況差距較大,許多文化旅遊園區可進人性差,“遊短旅長”的問題普遍,嚴重影響客源及其滿意度,成為製約文化旅遊園區和基地發展的瓶頸之一。
(五)文化產業專業人才相對稀缺
各市(州)在文化產業發展平台建設中,普遍麵對文化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少,高學曆和高職稱的人員少,從業人員缺乏技能培訓,流動性大,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等問題。由於文化產業從性質上看,是屬於人才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人才的缺乏,從業人員產業素質的不高,製約著文化產業平台建設。
四、加快各市(州)文化產業發展平台建設的對策建議
在“十二五”時期,要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的“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係”,完成《甘肅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目標和任務要求,使文化產業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5年增加值超過12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2%,實現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在文化產業發展平台建設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新的突破。這就要求各市(州)依托自身的文化資源分布狀況和文化產業基礎,大力推進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的建設,進一步提供和加強政策平台、投融資平台、人才平台方麵的保障,為實現建設文化大省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一)加快建設一批有地方優勢的文化產業園區,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區的作用
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是聚合文化生產力、發揮集聚效應、提高文化產業集約度的重要舉措。按照《甘肅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任務要求,需要重點加快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園區等15個全省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將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慶陽農耕和民俗文化產業園、臨夏民族文化產業園建成各占地600畝以上、集聚30家以上文化產業、銷售收人1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聚區;將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園區的每個園區,建成各占地500畝以上、集聚20家以上企業、銷售收人突破4億元的省級文化產業園。
具體說,一方麵,各市(州)已初具規模的文化產業園區需要搞好功能配套,提升企業的集中度和產業的關聯度,努力形成集聚生產要素的高地。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的建設,需要進一步整合蘭州市的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文化博覽、報業、網絡等文化資源,配套建設黃河明珠電視塔、甘肅大劇院、飛天文化產業大廈、蘭州美術館、蘭州廣播影視中心、蘭州現代印務中心、新華印刷中心、圖書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形成集數字動漫業、現代傳媒業、出版發行業、文化旅遊業、文化演藝業為一體,高品位、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的現代創意文化產業集聚區。慶陽農耕和民俗文化產業園的建設,需要依托慶陽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和特色鮮明的民間民俗工藝傳統,通過規模化、集約化方式整合各種生產要素,擴大生產能力,利用現代市場營銷手段擴大銷售渠道,大力發展香包、刺繡、皮影、剪紙等民間手工藝品,形成輻射全國、麵向海外的農耕和民俗文化產業集聚區。天水中華始祖文化產業園的建設,需要依托麥積山、仙人崖、大地灣遺址、卦台山、南郭寺、玉泉觀、胡氏民居、龍園等資源,以伏羲廟為主體,延伸至伏羲廟後北山,建成集文化旅遊、文藝演出、文物複仿、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中華始祖文化產業集聚區。武威雷台天馬文化產業園的建設,需要以雷台漢墓、西漢銅奔馬為主體,以武威文廟、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園為依托,實施雷台和白塔寺二期工程建設,建成集宗教文化、文物複仿、西涼樂舞、沙漠觀光為一體的雷台天馬文化產業集聚區。白銀會寧紅色文化產業園的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快紅軍會師舊址、長征勝利景園的各項基礎和服務設施的建設,培育和發展會寧剪紙、白銀銅工藝品等文化產品,打造全省一流的紅色文化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