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繁衍的禮數(2 / 3)

飯後的儀式和前麵的一樣。不過在灶前上燈一事,有的人家在幹大未到或剛來時,就點著了,也有的人家在飯後才點著。這個燈一般是在碟子裏倒上一些清油,用棉花做一燈芯,穿入銅錢或用洋芋做成的燈碼子裏,放在碟子的一角。同時劃燃火柴即可點著。

缺兒少女或孩子不吉利的家庭給孩子請個“三姓幹大”,保佑其百病不生、長命百歲。“三姓幹大”須準備長命鎖前來保鎖幹兒子。鎖孩子要舉行簡單的儀式,儀式由村莊有威望的成年人主持。嬰兒由其母抱在懷中與其父及“三姓幹大”同跪於灶前,燃香焚表。隨即主持人問道:“你們三位來此莊何事?”“三姓幹大”答道:“保鎖孩子”。於是由大幹大將長命鎖掛於孩子的脖頸上。主持人再問道:“保鎖多少歲”?其母將子遞與其大幹大,大幹大抱定孩子答道:“天保三十歲。”又將孩子遞與二幹大,二幹大道:“地保三十歲。”再將孩子遞與三幹大,三幹大道:“三姓幹大保四十歲,共一百歲。”,再將孩子遞與其父。隨後“三姓幹大”給孩子取小名,過去起名一般與“保”有關,如“三保”、“保娃”、“天保”、“三姓”等。儀式完畢,即入宴席。

有的地方元宵節給孩子戴鎖子,幹大這天要去送鎖送燈,直到十二歲歲滿。每年互相探望。孩子成人“贖身”時,要請幹大“打枷”,即取下鎖鏈。有的孩子從小多病,且久醫不愈,迷信者認為其犯“關”,如“白虎關”、“雞角關”等。若犯“關”,那就要求神許願,保佑平安。如果在神前許下願,到一定年齡就要還願。一般男孩十二歲,女孩十五歲時,要請陰陽先生為其“打枷換鎖、酬神還願”。

請“幹大”是莊稼漢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幹大,不是每個孩子都有。

判斷一生前程的抓歲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這是每一個做父母的心願,也是父母對子女寄托的希望。孩子長大做什麼?父母最操心不過了。流傳至今的隴原廣大農村為孩子周歲紀念進行的“抓歲”儀式,就寄托了父母的這種殷切希望。

孩子一周歲這天,家裏準備豐盛的酒席,親朋至友,莊家鄰舍,帶著為孩子準備的“禮”,諸如繡花帽、繡花鞋、繡花護巾、花項圈、花襪襪、花衣裳、花被被以及特別為孩子做下的“長命饅頭”、“福祿油果”等食品禮,來到主家。送什麼樣的“禮”,要看送禮人與孩子是何種關係而定,俗諺:“姑姑鞋,姨姨襪,妗妗褲子順腿抹,奶奶帽子一把抓。”外孫是外婆最心疼的寶貝,外婆的禮物總是最貼身貼心的。

賀歲的親朋到齊之後,主家在擇好的吉祥時辰裏,“請”來祖上(家譜或主案神位),設開供案,燒香焚紙,先行“祭祖禮”。行“祭祖禮”的意思是:先世仁善德厚,恩澤後裔,才有子嗣傳宗接代,以禮表示謝恩。禮畢,炕上放上幹淨的炕桌,由孩子奶奶(無奶奶者可是本族家奶奶)端上事先準備好的“試歲”物品,如筆、墨、紙、硯、書本、牛鞭子、碗筷、針線、錢幣、算盤、尺子、剪刀、小刀刃、紙花等。待“試歲”物品置放好後,孩子母親抱上穿戴花花的孩子,來到主房炕沿前,把孩子遞給坐在上席的、由親朋中推舉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手中,“長者”先心疼(親吻)一下孩子的臉蛋,再把孩子輕輕地向上一舉,便放在炕桌當中,叫他去抓上麵的“試歲”物。親朋莊誼圍攏在炕周圍觀看助興。

那麼多的“試歲”物品,看孩子小手先抓哪一件,抓牢之後,高興地玩起來,大家便拍手祝賀。抓上什麼物品,就說明孩子喜愛什麼行業,長大幹這一行。如抓上筆墨紙硯或書本,那就是個讀書的,將來一定是個先生或者是個做官的;如果抓上牛鞭子,那肯定是個打牛後半截的牛巴兒;抓上針線(女孩子),那就是個好紅女;抓錢幣摸算盤拿尺子,一定是個搞生意做買賣的精靈;抓剪刀,象征著孩子將來是個“毛毛匠”(縫皮衣的);要是動小刀,那長大之後是個“殺屠”,一輩子得幹殺豬宰羊剝馬皮的事兒。要是男孩抓上鮮豔的花朵,那就糟了,親朋和主家都大為不悅,因為,這意味著孩子成人之後貪豔好色,是個傷風敗俗之徒。一些地方,男孩“抓歲”是忌放鮮花的。

孩子抓“試歲”物品,抓到自己不愛抓為止,細心的主家特別注意觀察孩子“抓歲”物的先後,認為先抓什麼後抓什麼再抓什麼,預示著孩子一生的生活路徑。

抓歲結束後,就由爺爺或外爺賜名字了,即“安名”(有些地方是請當地名望大,錢財厚的人賜名)。名字賜好後,大家恭維一番,再由賜名者給孩子饋賞“吉利錢”若幹,然後揪揪牛牛(女孩撕撕耳朵),遞給孩子的母親,由她高高興興地抱回自己的房中。

抓歲的整個儀式完畢後,主家開席大宴賓客,宴會在猜拳行令的歡笑聲中結束。

古樸熱鬧而又有象征意義的“抓歲”習俗,反映出人們對生活的一種熱切追求,寄托著人們美好的願望。

這種古老習俗仍在甘肅民間流行。千百年來,人們總在想辦法從小孩幼小的心靈中窺探其將來的發展方向,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如按大人的意誌抓對了,大人心裏高興,對孩子充滿期望;反之,大人心理像卡了根柴似的,總不舒服。其實,一個人的成才主要靠後天教育,“抓歲”隻能當作遊戲罷了。

叫魂

亦稱“喊驚”、“喊魂”等。舊時漢族信仰民俗。流行於全國大多數地區。古代認為,人有疾病將死,魂魄離散,須招魂以複其精神,延其年壽,因而有“招魂”之俗。《楚辭》中便有《招魂》篇,可見招魂民俗曆史的悠久。魂,這是個很神秘的事物。迷信認為人的精神能離人體而存在,這種精神就叫“魂”。《易·係辭上》:“精神為物,遊魂為變”。它是從宗教中幻想出寓於人體而又主宰人體的非物質存在。這產生於原始社會,而後被佛家、方士等渲染而神化,加冕一個“靈”字,稱為“靈魂”。道家也稱人有“三魂”,《抱樸子》:“欲得通神,宜水火形分,形分則自見其身三魂七魄。”

民間認為人有三魂七魄,其中三魂是舍魂、護魂、陰魂。舍魂伴人一生,護魂擔任護衛。陰魂是人在陰間的靈魂。舍魂,護魂均屬於陽魂。當人一旦有病或出事就是護魂沒有護好舍魂,使其離開人體,被陰魂纏住了。於是,就要通過“叫魂”將其喚回。

嬰孩、兒童若受驚嚇,以致魂不附體,此時即須叫魂收驚,使魂魄歸來,除病消災。例如在戶外被狗或其他東西驚嚇了之後,大人一般會在晚上,來到孩子白天受驚嚇的地方,一麵喊著孩子的名字,叫他不要怕,並跟著喊:“回來吧,回來吧!”有時還燒一些紙錢,以祭天地。更有甚者,還會請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孩子“收嚇”,即在睡熟後的孩子的臉上,淩空畫一些辟邪的符,且口中念念有詞,目的也在於使魂回來。

“叫魂”有兩層意思,一是體現大人對孩子的關懷之情。孩子受驚嚇後,即使大人不去叫,“魂“也不會掉,第二天或最多隔幾天,孩子自然會好。第二是在孩子方麵,他或她就會想,我家裏人是很喜歡我,關心我的,心理上會得到極大的安慰,逐漸會忘卻這件不快之事;如果孩子受驚嚇之後,大人不聞不問,甚至嗬斥之,那麼孩子的心理就會深深受到傷害,並認為大人討厭他,從而會對父母或其他家人產生仇視,所以“叫魂”能使孩子更熱愛父母、家庭。孩子和家人之間就能建立起一種健康的親子關係,有利於幼兒人格的健康發展。

叫魂方式在甘肅各地不盡相同。在隴南農村,有南方叫魂的遺風,於簷下、床頭或受嚇的地方,燒幾支香及冥紙,將孩子衣服在火焰上方前後擺動,手拿菜刀或剪子,在地上拍響,再將米粒撒向四方,口中呼喊:“東方米糧,西方米糧,南方米糧,北方米糧,四大五方米糧。某月某日某某(小孩名)童年來歸啊!等等。

隴東地區,則把小孩的年紀月生(八字)寫在紅紙上,置於灶台,紙上放一碗水,並點香燭叩頭。然後取一個鬥,遮以包袱,點火尋覓社腳下的蟢蛛,並連喊“某官(老大為大官,老二為二官)歸來!”直至找到兩三個蟢蛛,放在鬥中,捧至小孩枕這,邊走邊喊,放下蚊帳後畢。數分鍾後,方可揭開帳子。

河西一帶,則由家人認定其驚悸失魂之處。一人持呼孩童之名,一人叫“回來吧!”一呼一喊,行至彼處。持衣履者張開衣履,象征性地一張一閉,然後挾於腋下,高呼孩童之名,另一人則答以“回來了!”表示魂魄已被係住。一路上複呼應一遍,則認為靈魂已經複體。此類均自古代傳承而來。

有些地方,叫魂一般由家中的長輩,在病者的額頭上圍一道紅帶子,腰間係上紅腰帶,然後帶到受驚嚇的地方,用地上的土不住地在其額頭上畫十字。嘴裏不住地呼喚:“某某,回來吃饃饃,喝湯湯米。”“失魂者”不住地應答:“回來了,回來了……”傳說,此時受驚嚇者的魂魄在出事地點的上空飄動,如果三天不來叫魂,魂無歸所,失魂者將久病甚至會死去。

失魂者回到屋子裏,睡在床上,此時,家人在其手心放一雞蛋,不住地呼喚:“某某,回來吃饃饃,喝湯湯米。”雞蛋豎起,意味著魂已回來,然後將紅線收回做成三角包(稱之為“符”),係在病者身上。再吃一碗“拉魂麵”。麵很細很長,碗中間藏有一枚荷包蛋(就是那枚豎起後的雞蛋)。失魂者吃了這碗麵算是失魂重新附體。此後,親人還要到出事地點去叫魂。如此三天或七天之後,魂才算完全叫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