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莊重的民間祭祀(1 / 3)

神聖莊重的民間祭祀

人祖伏羲祭祀

中華兒女對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源遠流長,在古代文獻中就有多種記載。史載伏羲祭祀始自春秋時期,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在渭水流域,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自秦漢至明清,伏羲作為三皇之首,祭祀不斷,相沿成習,曆經二千餘年的積澱,在華夏祭祖聖地天水形成了內涵豐富的祭祀形式。

金章宗明昌年間(公元1190年-1196年),在秦州三陽川蝸牛堡(即今之卦台山)建伏羲廟。從那時起一年春秋兩次,每年三月三、九月九用太牢祭祀,禮樂仿孔廟,規模宏大,儀規嚴謹。祭祀由禮部製定。清代,民間相傳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誕辰日,正祭日期遂改為正月十六日。祭祀活動從正月十四開始,十五日出榜文,十六日正祭,同時上演廟戲,舉辦伏羲廟燈會。此製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天水民間祭祀伏羲的重要形式,同時,卦台山成為民間祭祀伏羲的聖地。

伏羲祭祀日期在漢代,伏羲被定為春皇,祭祀在春天舉行。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確定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兩代卦台山伏羲廟即依據這兩個日期祭祀。明初沿襲元製。後來,曆代帝王將祭祀改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卦台山伏羲廟民間祭祀日期,則為正月十五日和二月十五日,一年兩度,一直沿襲至今。

祭器、祭品在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豬兩牲。宋改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豬三牲。金、元兩代,卦台山伏羲廟以太牢祭祀,明代沿用太牢。祭祀時陳設的祭器有登、刑、豆、籩、俎、爵、尊等,分別盛肉類、羹、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設玉帛等物。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為烏牛、白馬、豬等三牲,陳設祭品較前簡略。民國在某些有特殊意義的年份才三牲俱全,同獻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現在的祭祀,主祭品用豬兩頭,古代禮器不存,祭品用普通的盤、碗陳設。

祭祀樂章據乾隆《直隸秦州新誌建置》記載,明代樂舞規模大抵如下:“有迎獻、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之樂。”樂器三十有六,樂生四十有四,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清以來樂舞失傳,晚清時祭祀已無樂之舞,或以一些戲曲中與祭祀場麵和合的音樂代樂。現如今卦台山的民間祭祀已無祭祀樂章。

兩千多年來伏羲祭祀儀式經曆史的變遷,祭祀內容、形式不斷變化,最後形成了一整套係統化、程式化的民間伏羲祭祀形式,一直延續至今。現在的伏羲民間祭祀程序、儀式相比以前明顯簡化,但是現在的民間祭祀活動早已超出了原始祭祀的內涵。

現在祭祀活動中的音樂、舞蹈、服飾、器具都在一定數量的民間藝人中代代相承,現已麵臨瀕危,部分祭祀程序都已簡化。現存的祭祀儀式有:

祭品放飯:滿漢飯,主要豬一頭,羊一頭,雞一隻、魚、幹果、鮮果、酒、茶等36種。

儀程司儀人穿戴禮服,在神案前主持;執事者各執其事,主祭人就位,陪祭人就位;跪、鳴鍾八響、擊鼓三聲、鳴炮奏樂;發臘、焚香、轉香、插香;捧茶替杯,三舉三獻,一奠茶、二奠茶、三奠茶,酌茶收杯;捧酒替杯,三舉三獻,一奠酒、二奠酒、三奠酒、酌酒收杯;主祭人合羹粥、合鹽醬、合醋水;廚師冒湯;主祭人宣讀祭文;替表、化表;鳴炮、奏樂;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立;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禮齊。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陝西監察禦史張鵬巡察秦州,考察秦州伏羲廟的祭祀情形,見伏羲廟祭禮簡陋,沒有健全的樂舞製度,不足以突出“羲皇故裏”的特色,便邀秦州知州黃仕隆製禮作樂。並且撰寫了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以配合祭祀禮樂。胡纘宗《太昊伏羲廟樂記》說:“(張鵬)乃邀仕隆召招工製器、翟、冠、袍之屬必;製罔不合,而敬可持矣。”樂舞大抵按當時文廟使用的禮樂製作。據乾隆《直隸秦州新誌·建置》伏羲廟條,可知明代樂舞規模大抵如下:“有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之樂。樂器三十有六,樂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儀式大致為:祭日清晨,知州著朝服率僚屬士紳等在鼓樂中出榜迎神,而後由專職祭祀人員陳獻各種祭品,如牲牢、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玉帛等,接著在音樂歌舞的氛圍中結束供獻。祭祀正式開始,知州宣讀禮部侍郎特頒的祭文,而後主、陪祭人員行拜禮;而後城鄉民眾敬香火。當暮靄降臨,則撤去祭品,畢恭畢敬地送神靈升天。

清代祭祀程序、禮儀仍舊是神聖嚴肅的。正月十六日零點,禮炮九響,正祭開始,屠宰烏牛、白馬、豬三牲獻血,清洗後將頭架於供桌;雜陳果品、糕點、茶酒等物,而後由民眾敬香。早晨八時許,典禮開始,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讀祭文,行三拜九叩禮(後改為三鞠躬)。下午行送神禮,將榜文焚於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最後將灰送至河中。

伏羲祭祀樂舞在清代失傳,晚清時祭祀或以一些戲曲中與祭祀場麵和合的音樂代樂,或以夾板舞之類的舞代舞。儀程基本上還沿用明張鵬、黃仕隆主持製禮的祭祀樂。當時張的樂章由黃仕隆負責刻石立碑;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秦州知州李宏支持重刊(碑現存天水伏羲廟西碑廊),可證明清兩代祭祀用的此樂章。

在被祭祀的曆史中,儀式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轉換。各個朝代不同的社會背景、統治策略、思想觀念,決定他們對伏羲祭祀的不同政策取向。伏羲不僅被看做信仰主體,更多的是被當作某種曆史記憶性資源,在現實社會中被選擇與再造。

自1988年舉行公祭典禮以來,天水市已舉辦了十五次公祭儀式,並形成了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祭祀文化。伏羲祭祀大典隆重、肅穆、莊嚴。祭祀大典鳴禮炮十三響,象征十三億中華兒女共祭始祖。歌頌伏羲“開天立極”之德的傳統宮廷樂舞,和表現秦州兒女對人文始祖伏羲敬仰之情的民間夾板舞、旋鼓舞,將祭祀活動帶到了高潮。

秦安隴城女媧祭祀

秦安隴城鎮在漢代之前就建有女媧祠,每年的祭祀女媧大典就在女媧祠舉行。女媧祠在隴城鎮南側,主要建築是“媧皇宮”和“女媧祠山門”。《水經注》記載:秦安縣城北麵,山上有女媧祠。此地有風姓命名的風溝、風台、風塋等地名,媧皇、鳳尾、龍泉等村名,傳說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台,葬於風塋。在風溝懸崖上至今還有一處深不見底的女媧洞。鎮北門外有一口大井,世稱龍泉,據傳是女媧摶土造人用水之泉。鎮南門有一座氣宇軒昂、雕梁畫棟的女媧祠,大殿正中有女媧塑像,生動地再現了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情景。《秦安誌》及清末修的《甘肅新通誌》記載,最早的女媧祠在隴城對麵的北山上,至今已經有兩千年的曆史了。“文革”中女媧祠遭到拆毀。今女媧祠是1988年群眾捐款修建的。

民間祭祀和政府公祭都有相對固定的形式。在儀式、程序、人員安排、祭品祭器、服裝、道具等方麵都有明確的規定。

2007年開始,女媧公祭儀式恢複。公祭主要儀程是:全場肅立;敬奏祭樂,鳴鍾9響,擊鼓34通。9響鍾聲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最高禮數,34通鼓聲代表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的中華兒女共祭女媧;恭讀祭文;向女媧塑像敬獻祭品;國家有關部門、學術團體,省、市、縣領導,外地駐隴企業代表等向女媧塑像敬獻花籃;全體參祭人員向女媧塑像行三鞠躬禮;公祭女媧大典結束,主祭人、參祭人依次拜謁女媧祠。

祭拜活動以頌揚人類始祖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斷鼇足、立四極、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為主,主要內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媧傳說及與其有關的婚嫁、生育、人生禮儀、歲時節慶等民俗構成了當地奇特的民間文化現象。

民間祭祀活動,又稱“擺舍”、“值社”、“上社”。除“擺社”等集體祭祀外,各地零散香客常來女媧祠,祈禳還願。祈禳內容包括求福、求壽、求財、求前程、求子、求平安、求康健、問前程等;形式有坐夜、打扇鼓、撒米、結索開索、披紅、壘石子、結紅布、綁娃娃、開鎖等,豐富多彩。還願即祈禳時所許之願,在達到目的後的兌現之舉,帶上祭品、香紙、鞭炮等,到女媧祠拜謁女媧聖母,以示謝恩。

進香朝拜的時間不固定,一般多在農曆每月的初一或十五日,平時也有。香客為社會各界群眾,有官有民。形式多為燒香叩首,進香朝拜,目的不外乎祈求國泰民安,物阜民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萬事如願,全家安康等等。

女媧祠廟會期間是女媧信仰習俗集中展現的時候,主要有拴娃娃、開鎖等生育習俗;問病求醫、求平安等求吉避凶習俗;坐夜、撒米麵等敬奉女媧習俗;及與女媧有關的歲時節慶、婚姻習俗等。朝頂儀式是這一帶村民女媧崇拜的最高表現形式,是女媧祠廟會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朝頂儀式是一個或數個村莊的集體活動,村民組成的朝頂隊伍在女媧廟會期間到女媧宮進行拜祭,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世道安寧。

傳統廟會祭祀有求子嗣習俗。求子嗣的方式主要是吃子山、拴娃娃和借種等。吃子山。亦稱吃土。舊時廟會前,管廟人在女媧像前擺放一些泥娃娃,求子的婦女多在婆婆或嫂嫂的陪伴下前來,如想生男孩,在泥娃娃生殖器上摳一小塊泥巴吃下去,此即吃子山。這一現象可能與女媧摶土造人傳說有關,為該廟會所獨有。拴娃娃。在女媧像前,依自己生男生女的願望,用紅線繩套在一個娃娃的脖頸上,往布施箱中放些錢,用紅布把娃娃包起來揣在懷裏,或者放在籃子裏,叫著自己起的名字,不回頭地往家走,到家後放在櫃裏或適當位置。這叫拴娃娃。日後如真的按願望生育後,連同拴來的娃娃,做上虎頭小鞋,到女媧祠去還願。

涇川西王母廟會

涇川回山王母宮,係西王母祖廟所在,坐落在縣城近郊涇芮二水交彙處。始建於西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07年左右),是國內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廟。

農曆三月二十是西王母廟會正會,始於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距今已有1040屆。其廟會規模之大,曆史之久,影響之遠,在全國所有西王母廟會中堪稱第一。

涇川西王母廟會,每年舉辦四次。時間是農曆三月二十,五月端陽,農曆七月十八王母誕辰日,農曆九月。四次廟會中,以三月二十廟會規模最大。農曆三月二十日,是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重修王母祖廟的日子,後將這一天作為西王母廟會正會的日子。廟會期,涇川、崇信、華亭、靈台、鎮原、平涼、西峰、長武等周邊縣(市)的西王母信眾,不管風吹雨打,不怕路途遙遠,紛紛前往回山朝拜西王母。人們虔誠地在西王母神像前化表上香,頂禮膜拜。巨大的香爐中,香煙嫋嫋,喇叭聲、鞭炮聲不絕於耳。道姑一邊敲擊銅鐸,一邊唱著給西王母的頌詩,不斷有人將感恩的紅綾披於西王母神體。回山南麓為瑤池,飲神水的,看花踏青的,絡繹不絕。由於遊人太多,芮河大橋人堵車塞,人們就脫鞋挽褲下水,涉河登山。廣場上,劇團演出各種劇目助興。夜幕降臨,又是一番景致,高舉古儀仗的社火在回山下、廣場上表演。文社火絲弦響亮,歌聲悠揚,武社火鑼鼓咚鏘,刀槍閃爍。還有跑城的、娛神的、打醮的、放河燈的、玩皮影的、要巫術的,應有盡有。

正月十六郊遊和正月十五晚上“遊百病”是西王母廟會的一種獨特民俗事像。據說,正月十六這天起早,外出遊轉一番,這一年就可以不生病。吃過早飯,人們成群結隊地去郊野遊轉,或到鄰居、親戚家串門拉閑。出門在外之人,不可在“遊百病”這天回家,否則就會把“百病”帶回家來。為了正月十六“遊百病”,人們從十幾天前就開始準備。男人備足牛羊飼草,女人備新衣,有病者抓緊求醫治療,遊時吃的東西更是早就備足了。

除了正月十六,還有三月二十日西王母廟會、端午、七月七三次遊。每個出遊日,人們都是爭先恐後,遊歡樂,遊青春,遊健康,遊長壽。“遊”,成了涇川民俗風情的一大景觀。

西王母遊牧(羌、戎)民族圖騰為虎,中原農耕民族圖騰為龍,兩大民族共融為龍的傳人之後,西王母被尊為中華人文先祖之一,受到全國人民的頂禮膜拜。

劉將軍廟會

在莊浪縣城,正月裏最熱鬧的日子是正月十二。過正月十二,是為了紀念一位為保衛邊疆曾做出重大貢獻的英雄——劉瀘將軍。

宋仁宗時,宋夏戰爭頻繁不斷,宋軍在德順軍連連失利。但秦州、渭州兩個軍事據點之間距離五百餘裏,一有戰事,很難策應,急需在秦、渭之間開辟一個新的據點。從戰略位置上講,水洛最為適宜。劉滬係河北人,原是宋軍西北邊境部隊中的一名下級軍官,但他忠勇大度,素有威名,陝西四路總管鄭戩便派他收複水洛城。劉滬到了水洛以後,以團結為宗旨,以發展生產、鞏固邊防為己任,以誠為本,恩威並施,向民眾曉以大義,使水洛居民心悅誠服。緊接著,他又率領民眾修築城池。工程未半,鄭戩被罷官。渭州長官尹洙認為另築據點分散兵力,反對築城,讓瓦亭寨主張忠代主水洛,滬不受代。於是,派裨將狄青拘捕了劉滬,下獄德順軍,強令停工。劉滬下獄,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羌亂又起。於是,就水洛築城問題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範仲淹支持劉滬,韓琦支持尹洙,相持不下。後來,朝廷采用了歐陽修的意見,恢複築城,但也不要挫傷了尹洙的麵子。於是,劉瀘獲釋,重返水洛,率領軍民終於完成了築城大業,為宋朝在西北邊境建立了一個可靠的軍事據點。劉滬為保衛西北邊境的安寧,獻出了畢生力量,死後葬於莊浪水洛北山的廟坪原。水洛人民為紀念這位好將軍,為他修建了廟祠,“有功民社,自來累有靈應”。崇寧四年,宋徽宋追封劉滬為忠烈侯,並勅建忠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