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納曼尼亞·拉杜洛維奇(2 / 3)

以創意見長的法國音樂製作人伊萬·卡薩(Yvan Cassar)參與了《東之旅》整張專輯的製作。伊萬擅長將傳統的古典樂深入世界音樂範疇,甚至演釋出電子與流行的味道,在音樂元素選擇的開放度上與拉杜洛維奇的選曲觀點十分貼合,將這段曲折充滿趣味的逆行刻畫得入木三分。相較一般獨奏專輯的做法,這張專輯的音樂家陣容也很龐大,除了小提琴家本人多年合作的兩個室內樂團——“魔鬼的顫音”重奏組(Les Trilles du Diable)及Double Sens重奏組以外,還有他多年來的音樂夥伴、鋼琴家洛爾·法夫爾-卡恩(Laure Favre-Kahn),柏林德意誌交響樂團及指揮家尤洛夫斯基(Michail Jurowski)。兩首來自塞爾維亞的傳統民歌若隱若現地將旅行均勻地切分為三個部分,仿佛一路出走的孩子,一次次地回望原點,穿過古典、傳統及民歌的旋律,一路朝巴爾幹地區炙熱卻生性樂天的靈魂走去。

母親教我的歌

從塞爾維亞可以一路追溯到更久遠的古老波希米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以及馬其頓古王國、亞美尼亞和俄羅斯係,所有這些散落的元素以不同的形態隱藏在籠統的斯拉夫音樂表皮下。對於聽者而言,有些旋律非常熟悉,有些則帶有扭曲奇特的民族風格。如先前所說,這張專輯帶有強烈的私人色彩。在小提琴家心中,已逝的母親莉莉安娜有著最深遠的音樂影響力:“我將這張唱片獻給她,我唯一的、始終相伴左右的靈感繆思。如果沒有她,便不會有這張專輯的誕生。如果沒有她,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莉莉安娜是當地的一名醫生,多年來一直非常支持拉杜洛維奇的音樂道路。三年前,莉莉安娜不幸死於癌症,這給拉杜洛維奇帶來的悲痛可想而知。

專輯中,母親的形象巧妙地與音樂融為一體。拉杜洛維奇在曲目安排上采取了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方式,幾首與母親相關主題的旋律勾勒出女性的一生,從生到死的隱喻。吉普賽舞曲《Niska Banja》在拉杜洛維奇的故鄉Nis的地位如同國歌,僅兩分半鍾的音樂預示著生命傳遞的瞬間,“打出生起,我便知道它的旋律,歌名取自我母親曾經工作過的一家醫院名,因此對我總是有特別的紀念。”而約翰·威廉姆斯為斯皮爾伯格1993年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所寫的勾魂攝魄的音樂主題則是小提琴家對母親更直白的情感訴說:“這首作品是我能找到的對母親最溫柔的懷念與傾述,當時我母親在巴黎病得很重,但她仍然堅持要出院參加我與自己室內樂團的音樂會。我很感激她的到場。現場,當我們所有人為她演奏這個動人的主題時,台上的音樂家們都落淚了。”而德沃夏克為世人所熟知的《母親教我的歌》,帶著幾近陡峭的憂鬱情感是小提琴家本人對於“死亡”之聲的理解。有趣的是,作品中傳遞出的聲音兼有悲傷與樂觀的質感,也再一次有力地映射了南斯拉夫人樂天的流浪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