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瑛談廈門愛樂樂團——普及音樂的先行者
中國美麗的音樂之島鼓浪嶼不僅景色怡人,更有著在音樂普及道路上執著前行的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先生和廈門愛樂樂團。1998年,當時年近古稀的鄭小瑛來到廈門,籌建中國第一支由政府和國有企業扶持,實行藝術總監負責製的職業交響樂團。在她任職廈門愛樂的十五年中,她一直做著一件事——讓更多人聽到並且喜歡上“陽春白雪”的交響樂。“陽春白雪,和者日眾”,是她的格言。十五年間,通過鄭小瑛先生和廈門愛樂樂團不懈的努力,廈門從昔日的鋼琴之島慢慢變成了音樂之島,欣賞交響樂的受眾人數日益增多。鄭小瑛說——
普及音樂,首先是向領導普及,要讓多數的領導明白為什麼廈門需要一個交響樂團,這塊我覺得是最困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領導懂得提升這個城市的文明,提升這個城市市民的音樂修養,使它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之島。這一代領導人多半沒有在求學時期受過音樂教育,而且他們老是幾年就換人了,剛剛明白了又走了,我做這個工作做得很累很辛苦。盡管我是個民辦的樂團,但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會好很多。
其次,也是最能夠做的就是向觀眾普及。我們每個禮拜五有一套經典交響音樂會,叫做“周末交響音樂會”。每一場音樂會我都會向觀眾普及一些音樂知識。我向觀眾介紹作品,並不是把音樂圖解化,而是告訴他們欣賞音樂應該解除一些條條框框的限製,不要非得去追求聽出個什麼故事來,音樂是一種能夠喚起你感情的東西,你聽得好聽,感到愉悅,你就是享受了音樂。那些很悲哀的旋律,能給你內心喚起一種同情,那你就懂它了啊。同時我也會介紹一下交響樂作品的背景,幫助大家理解作品誕生的那個時代在發生些什麼,這也是擴充大家音樂知識的一個手段。所以每一場音樂會、每一首曲子我都會做一點簡單的講解,大家覺得很放鬆。從我的角度來講,我不想作為一個表演者,高高在上的那個姿態,我希望我的感受與你們共享,我們一起來享受這世上最美好的東西。懷著這樣一種態度,我感覺到觀眾會從對你這個人的親切到對音樂的親切、對音樂廳的親切,然後他就會經常來聽我們的音樂會。
我原來是中央歌劇院的首席指揮,隻要是我指揮的歌劇,在開演前,我都會做一個針對這部歌劇的30分鍾的音樂講座。所以我會接觸到很多大學生,有天津大學的、南開大學的、北大清華的、北外的,大家都如饑似渴地想要獲得一些欣賞歌劇的知識。這些年來,有些反饋不會馬上看得到,真正讓我感動的是二三十年以後,有人對我說,當年我做學生的時候聽到您一場音樂會、一場講座,它改變了我人生的追求,改變了我的審美觀。這些聽眾,很多人我都不認識,就是聽過一次講座,終身受益。這些學生忘不了音樂給他們心靈的一種啟迪,一種對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我很感動。你要真正去聽、去感受,要是你能夠慢慢地把欣賞音樂當作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的生活就飽滿多了,豐富多了。我們老說提高生活質量,我認為不是吃喝玩樂,那個是很有限的,但是精神的享受是無限的。那我們能幹什麼呢?我們能不能不計報酬地到學校裏去,宣傳古今中外的經典音樂?後來我總結出兩句話:及社會之所需,盡自己之所能。
從1978年開始到現在,我一直在堅持普及音樂,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我相信通過普及、努力,總有一天,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大家對音樂的理解會提升。所以當2006年廈門市民投票,選十張城市名片,其中有我們,我非常感動。因為一開始我們樂團成立時,有廈門市民這樣說:我們已經是鋼琴之島了,搞什麼交響樂啊,樂器又貴,人才也貴,奏的音樂我們又聽不懂。可是幾年後,大家的反映是廈門不能沒有愛樂了。
2013年9月27日,正逢鄭小瑛先生八十四歲生日,樂團的全體團員在一場音樂會結束後,突然為她送上生日蛋糕,還調皮地將奶油抹在老太太臉上。這是鄭小瑛離開廈門愛樂前的最後一場演出,她笑容滿麵地說:“我一定會被你們的愛托起繼續前行,繼續體驗生命的無限價值。”
譚利華談北京交響樂團——以推廣中國作品為己任
成立於1977年的北京交響樂團以其深厚的音樂修養、嚴謹的技藝、豐富廣泛的曲目,成為我國最受歡迎的樂團之一。他們每年都要在演出季中安排數場中國交響樂作品的專場音樂會,並委約中國作曲家創作交響樂作品。北京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家譚利華先生這樣說——
這十幾年來,北京交響樂團一直致力於一個理念,就是要打造一個和首都這個城市地位相稱的優秀交響樂團。全世界發達國家的首都交響樂團都是最優秀的,北京作為國家的文化中心,擁有一支優秀的交響樂團是必須的。北京交響樂團另外一個理念就是十餘年堅持下來,每年都委約中國作曲家為樂團寫作品。比如說,我們委約郭文景專門為我們去倫敦參加倫敦奧運的演出寫了一部交響序曲《蓮花》,還委約了周龍寫《京華風韻》,委約葉小綱寫《曙前之光》,委約張千一寫《雲南隨想》……
音樂史是作曲家的曆史,我們國家有很多音樂家像鋼琴家郎朗、李雲迪等,包括我們這些指揮家、歌唱家都在世界著名的歌劇院和音樂廳演出,而且已經獲得了很好的反響。但是中國的交響樂作品卻沒有在世界上形成該有的地位。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真正建立中國當代的交響樂學派,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真正在世界交響樂之林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交響樂學派。那麼靠什麼呢?要靠不斷的委約,寫出有水準、有技術含量、有中國風格的交響音樂作品,成為傳世之作。我覺得我們在推動中國交響樂作品,特別是當代中國交響樂作品方麵,是在紮紮實實地做這件事。像我們去倫敦皇家節日大廳、柏林愛樂大廳、科隆愛樂大廳和在土耳其很著名的艾塔利亞藝術節,我們都會演中國作品。我們前幾年在EMI錄製的一些唱片,都有一半中國作品。通過這樣的平台去展示、推廣中國交響樂作品,才能讓更多的西方聽眾了解中國交響樂。這東西不是靠吹也不是靠光說,要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地寫,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地演,不斷積累形成氣候。中國樂團應該義不容辭地推廣中國作品,我覺得這是一個工程,要經過幾代人艱苦的努力,來跟作曲家一起完成這麼一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