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皮亞蒂戈爾斯基(2 / 2)

皮亞蒂戈爾斯基的大提琴演奏之路備受坎坷,不過也驗證了那句話“陽光總在風雨後”。

大提琴家的傳奇之路

有一天,著名指揮家富特文格勒在咖啡廳聽到了皮亞蒂戈爾斯基的演奏,非常肯定他的才華,便聘請他到柏林愛樂樂團擔任首席大提琴手一職。自此直到1929年,皮亞蒂戈爾斯基一直在樂團任職,之後才開始從事獨奏生涯,這期間他逐漸開始在國際上享有聲譽。

他不僅和歐洲、亞洲和美國的樂團一起進行演出,而且還與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們一起演奏室內樂,如小提琴家米爾斯坦、海菲茲,鋼琴家霍洛維茨等等。

1929年11月5日,皮亞蒂戈爾斯基在美國的俄亥俄州奧柏林市舉行了首次大提琴獨奏音樂會,他第一次協奏合作的樂團是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揮的費城管弦樂團。1929年12月29日,他在紐約首次演出,演奏的是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門戈爾堡指揮紐約愛樂。由此,美國的聽眾逐漸地了解了這位演奏家,並且喜歡他那熱情的演奏風格。希特勒上台後,皮亞蒂戈爾斯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移居美國,並於1942年成為美國公民。

1935年年底,皮亞蒂戈爾斯基首次來到英國演出,首演了很多新的作品,許多作曲家也將自己的作品獻給他,包括普羅科夫耶夫的《敘事曲》(Ballade)和《大提琴協奏曲》(Op.58),米約(Darius Milhaud)的《西塞爾平組曲》(Suite Cisalpin)以及本文開頭提到的威廉·沃爾頓的《大提琴協奏曲》等等。

在演奏上獲得巨大成功之餘,皮亞蒂戈爾斯基也致力於音樂教育事業。1941年至1949年期間,他擔任了科蒂斯音樂學院大提琴係的係主任,還在伯克夏音樂中心指導室內樂,從1962年至逝世為止,他一直是南加利福尼亞音樂學校的大提琴負責人。

“你不能學習如何學習,你必須學習如何感覺”,這是皮亞蒂戈爾斯基的教學主張。他認為枯燥是藝術最大的敵人,所以他拒絕任何枯燥、學究式的東西。當他感到學生厭煩了,他就知道自己沒有正確地教他們。他不反對學生使用他本人並不使用的指法,他曾說:“我不使用這些指法,並不代表我認為他們是非音樂化的,相反,往往是我演奏不好他們。如果我的學生能做好,我不會幹預,我會羨慕地聆聽他們的演奏,我希望能讓他們懂得這一切。”顯然,皮亞蒂戈爾斯基的教學理念並不是閉塞的、一成不變的,他善於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也避免一味地模仿。

皮亞蒂戈爾斯基曾於1962年和1966年兩度受邀擔任在莫斯科舉行的柴科夫斯基國際大賽的評委,他的許多學生都獲了獎。他對蘇聯政府對音樂教育的高度重視表示支持與讚揚。1962年,紐約大提琴協會為他設立了“皮亞蒂戈爾斯基獎”,由他主持,兩年一次頒發給優秀的年輕大提琴家。

1976年,皮亞蒂戈爾斯基死於癌症。

“他是最後一位表現浪漫主義作品的偉大大提琴家,他對年輕學生最有益的影響在於他主張永遠也不要為了追求速度而犧牲音樂的內容。雖然某些古典主義者和純粹者有時會認為他的某些隨意處理影響了節奏或樂句,並感到驚訝,但是大家都被他的真誠及發自內心的演奏而深深感動。”斯坦菲爾德在皮亞蒂戈爾斯基逝世的訃告中如此寫道。

皮亞蒂戈爾斯基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傳奇人物,他有著極其不尋常的熱情和與人為善的性格。他的笑容、他的經曆、他的音樂,人們都不會忘記。這個年代的我們品味著那個年代故事,這一切的回憶都顯得彌足珍貴。

夜,已深。意,未盡。

我再一次起身走到音箱旁,輕輕按下熟悉的按鍵,閉上眼,靜靜地享受他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