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仙境——德國莫裏茨堡
音樂之旅
作者:錢厚琳
夏日裏的莫裏茨堡,空氣中彌漫著甜美的花香和優雅的木香,林蔭小道兩旁是原汁原味的日耳曼建築,主幹道邊上的麵包房和香腸店飄出噴香的德國風味……田園牧歌般的德國薩克森州,每年都以莫裏茨堡音樂節拉開八月的狂歡序幕。在這裏舉行的室內樂慶典為期兩周,盛大到足以讓十公裏開外以文化和商業著稱的“德國最美城市”德累斯頓也黯然失色。
莫裏茨堡音樂節由德國大提琴演奏家楊·沃格勒(Jan Vogler)和他的兄弟凱(Kai)以及朋友彼得·布倫斯(Peter Bruns)以創建於美國佛蒙特州(Vermont)的室內音樂節——萬寶路音樂節(Marlboro Festival)為藍本,於1993年創立。楊·沃格勒回憶道:“當時我們很年輕,初衷是希望能演奏所有經典的室內樂作品。”要知道,楊可是當今國際樂壇的大提琴翹楚,二十歲就已成為德國德累斯頓交響樂團有史來最年輕的大提琴首席了。
莫裏茨堡曾經是以喂養馬匹和養殖鯉魚而著名的德國小鎮,現在卻以莫裏茨堡音樂節作為自己輝煌的文化大使,吸引那些熱愛室內樂的聽眾們前來旅遊。音樂節還設立了“世界巡演”和“專屬錄音”項目,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經驗豐富的作曲家前來助陣,如英國作曲家托馬斯·阿戴斯(Thomas Ades)、英國作曲家馬克-安東尼·特內奇(Mark-Anthony Turnage)和德國作曲家沃爾夫岡·裏姆(Wolfgang Rihm)等,都曾是莫裏茨堡的座上賓。
作為冉冉升起國際樂壇新星,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尼古拉斯·阿爾斯戴德(Nicolas Altstaedt)就常視音樂節為磨礪他的“藝術兵工廠”。他說:“隻有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裏,你才能集中精力與搭檔們配合,成為一個更好的音樂家。這裏可以擴大你對音樂的想象,打破藝術局限,重塑無限可能。”而楊對音樂節最為讚賞的就是這種關係融洽和共同進步的氛圍。他說,如果要總結莫裏茨堡音樂節的成功之道,那就是好靈感通常來自協作。
協作精神讓音樂家們聚集在楚而夫瓦爾德(Churfuerstliche Waldschaenke),這是一家建於十八世紀的旅館,緊挨著蒼翠繁茂的弗裏德瓦爾德森林(Friedewald Forest)。酒店內的陳設古老雅致,裝飾著野豬標本和熊皮 ;酒店外嘰嘰喳喳吵鬧的野雞啄食著濕漉漉的青草,呼應著熱情的皮亞佐拉和巴裏埃爾(Barriere)的作品,隱約閃爍在用餐間和音樂會上。楊說:“我們很幸運地發現了這個大自然饋贈予人類的渾然天成的地方,這個小鎮給我們一種通向音樂朝聖之路的神秘意境,這是我們在演釋作品時所需要的。”
莫裏茨堡最著名的便是巴洛克式童話故事般的城堡:它以莫裏茨公爵(Duke Moritz)命名,建於1542年。起初,莫裏茨堡隻是個文藝複興式的狩獵者行宮,用來存放弗裏德瓦爾德森林的豐厚戰利品。後因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熱衷於狩獵慶宴,狩獵行宮便於1723年在他的命令下開始改建,變成了一個有著七個宴會廳和超過兩百個房間的地標性建築。它就立於這秀美如畫的池塘風光中,可由一條林蔭道抵達。天空蔚藍,池光漣漣,綠草成蔭,曆史與現實所擁有的豐厚色彩和無窮的故事都流淌在這個地方。據說,《格林童話》中灰姑娘故事裏的城堡即取材於此。
莫裏茨堡稱得上是歐洲最美麗的水上宮殿之一,有著奶黃色的牆壁和褚紅色的可以坐看令人心醉的日落的斜屋頂,如同明信片上經常看到的歐洲風光一般。城堡中裝飾著瀕臨滅絕的珍稀野生動物的仿製品,白色的牆壁上掛著碩大的鹿角,直指屋頂。如果狩獵女神戴安娜看到,也會為之驚歎並驕傲。對當地人而言,這個城堡的不朽印記還停留在1973年德國童話電影《辛德瑞拉的三個願望》(Drei Haselnusse fur aschenbrodel)中的懷舊場景——一隻山羊繞著城堡或奔跑或踱步,周圍種植著一圈菩提樹。
在2013年藝術節音樂季上,愛麗絲·紗良·奧特(Alice Sara Ott),這位有著日本血統的德國鋼琴家,在莫裏茨堡演出了梅西安的《時間終結四重奏》。之後,她評論這裏為不該被錯過的地方,用她的話來說:“在莫裏茨堡演出是段美好的回憶,音樂有一種讓人們聚集在一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