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是一位苦難者。4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歲又險些死於猩紅熱。13歲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46歲牙床突然長滿膿瘡,隻好拔掉幾乎所有牙齒。牙病剛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吞噬著他的肌體。後來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型翻譯他的思想。他僅活到57歲,就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磨難,先後搬遷了8次。
上帝搭配給他的苦難實在太殘酷無情了。
但他似乎覺得這還不夠深重,又給生活設置了各種障礙和漩渦。他長期把自己囚禁起來,每天練琴10至12小時,忘記饑餓和死亡。13歲起,他就周遊各地,過著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個女人發生過感情糾葛,其中有拿破侖的遺孀。姑嫂間為他展開激烈爭奪。在他眼中這也不是愛情,而隻是他練琴的教場。除了兒子和小提琴,他幾乎沒有一個家和其他親人。
苦難才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擁抱得那麼熱烈和悲壯。他其次才是一位天才。3歲學琴,12歲就舉辦首次音樂會,並一舉成功,轟動輿論界。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使帕爾馬首席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木然而立,無顏收他為徒。他的琴聲使盧卡觀眾欣喜若狂,宣布他為共和國首席小提琴家。在意大利巡回演出產生神奇效果,人們到處傳說他的琴弦是用情婦腸子製作的,魔鬼又暗授妖術,所以他的琴聲才魔力無窮。維也納一位盲人聽他的琴聲,以為是樂隊演奏,當得知台上隻他一人時,大叫“他是個魔鬼”,隨之匆忙逃走。巴黎人為他的琴聲陶醉,早忘記正在流行的嚴重霍亂,演奏會依然場場爆滿……他不但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歐洲和世界,而且發展了指揮藝術,創作出《隨想曲》,《無窮劫》、《女妖舞》和6部小提琴協奏曲及許多吉他演奏曲。幾乎歐洲所有文學藝術大師如大仲馬、巴爾紮克、蕭邦、司湯達等都聽過他演奏並為之激動。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這四根琴弦中包含著多少苦難、痛苦和受到殘害的生靈啊!”
上帝創造天才的方式便這般獨特和不可思議。
人們不禁要問,是苦難成就了天才,還是天才特別熱愛苦難?
這問題一時難說清。但人們分明知道,彌爾頓、貝多芬和帕格尼尼被稱為世界文藝史上三大怪傑,居然一個成了瞎子、一個成了聾子、一個成了啞巴!或許這正是上帝用他的搭配論摁著計算器早已計算搭配好了的呢。
這山望著那山高,到了那山蹺蹺腳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構成的,沒有人會一生不做出選擇而安靜地按原來的樣子生活,可優秀的人生也往往是由無數個堅持構成的。
小時候,聽外婆講過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人,他家住在一座山上,有樹木有鮮花有綠草有唱歌的鳥兒還有流淌的山溪,還有他父親開墾的農田。可他就是認為另一座遙遠的山更好,於是舉家遷往那座理想的山。等到了那座理想的山,才發現,樹木沒有原來的粗壯,花兒沒有原來的美麗,山上也沒有常年流水的小溪,土地也沒有原來的肥沃,於是又遷往新的一座更理想的山……他在這種遷移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外婆告訴我,後人根據這個人的行為總結了一句名言:這山望著那山高,到了那山蹺蹺腳。
當外婆講完這個故事時,我說沒意思,再講個有意思的。可現在我知道這個故事不光很有意思還很有意義。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構成的,沒有人會一生不做出選擇而安靜地按原來的樣子生活,可優秀的人生也往往是由無數個堅持構成的。我們常會看到許多人隻因為不能堅持到底而失去了寶貴的東西。而堅持又是什麼呢?堅持不是頑固也不應該成為頑固,而應該是一種自主。頑固是拒絕重新做出選擇而生活在舊的自我中,而自主是有能力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奴隸。自主的人都是能將情感真正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中的人,並在這種投入中體現出人生的價值。而不能自主的人,就總是看別人的選擇好別人的追求好,他們不能投入自己的情感,而過多地考慮利害得失,結果總跟在成功者的後麵跑來跑去。兩手空空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一生做了別人的奴隸,就像我外婆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隻能是“到了那山蹺蹺腳”,除此還能有什麼呢?
隻有當馬意識到麵臨絕境時,它才會使出超常的力氣如果你想成為英雄,成為偉人,成為智者,最好的辦法是經常給自己設計困境並投入其中,這樣才會使生命釋放出超常的能量,才能產生超常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