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誌受到恰當的磨煉與引導,就會發展成為品格。——諾瓦利斯①

品格造就命運。——坎貝爾·普雷德夫人②

品格就是一顆金剛石,能夠在其他普通上進行切割、刻畫。——巴托羅米奧③

君子求諸人,小人求諸己。——孔子品格是一個人的本性所呈現出來的道德修養。——愛默森④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在我們身上留下印記;每件事情都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我們。——歌德邪惡向正義鞠躬,卑鄙在高尚的門前乞討。——所羅門箴言

①諾瓦利斯(1772~1801),德國詩人。

②坎貝爾·普雷德夫人(1851~1935),英國伯爵夫人,作家。

③巴托羅米奧(1475~1517),意大利宗教畫家。

④愛默森(1803~1882),美國散文作家、哲學家、詩人。

品格與名譽完全不同,雖然二者常常被搞混淆。名譽是一個人在別人心目中的樣子,而品格卻是一個人究竟怎麼樣。一個是觀點,一個是事實。某些情境以及某種關聯,或者某種智巧的安排,都會在一定時期內給人帶來虛假的名譽,但他的品格就是他自己。人可以對自己的名譽漠不關心,但是他不會對自己的品格毫不在乎。名譽可以影響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而品格卻決定著他的命運。

“品格”(character)這個詞,源於希臘語,我們有很多優秀的詞彙都源於希臘語。這個詞不是被翻譯過來的,而是直接移植到了英語中。

(希臘單詞),弱化了原本生硬的喉音,去掉最後一個元音,就成為英語單詞harass(困擾),意思是:(1)“使變鋒利或尖銳”“刺激”,或者比喻用法就是“激怒,使煩惱”;(2)“犁地”,或者“抓撓”;(3)“雕刻”,或者指硬幣的時候意為“蓋上印記”。,是與英語單詞character(品格)唯一對應的希臘單詞,意思是被刻上印記或做了記號的東西,就像硬幣、封條,或其他類似東西上的圖章。於是,這個詞就逐漸演變成現在這個意思,就是某樣能夠顯示一件物品或一個人品質的東西。一小片圓形的扁平的金子放置在鑄幣廠的衝壓機裏,一個名字叫“衝模”的部件(英文單詞是die)衝壓這片金子,給它壓上印記。比如,一隻鷹再加上一圈文字。這個印記就告訴人們這片金子的品質,告訴人們這片金子是什麼,以及它價值幾何。

另一個單詞“類型”(type)同樣源於希臘語。它從希臘語演化而來。這個詞的意思是“擊打”,而另一個希臘詞,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類型(type),意思是“印記”

或者“標記”,也就是“擊打”的結果。了解這些詞源學知識有助於更加清楚地理解品格的含義。所謂品格,就是你的道德品質。因為人首先是一種道德存在體,所以品格的含義就嚴格限定在道德意蘊之內。

這下你明白了品格與人自身不可分割的關係了。如果你有著良好的品格,那麼你就一定是一個好人。如果你是個壞人,無論別人怎麼認為你,你的品格就是壞的。你無法從自身的品格中逃脫。人可以擺脫不好的名聲,因為那是外在於他的東西。然而他卻無法擺脫他惡劣的品格,因為品格就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名聲就像他的影子,太陽的高度決定了影子的長短,甚至當太陽升至最高處時,他的影子還有可能徹底消失。但是品格就像眼睛的顏色,無論眼神是什麼樣的,眼睛的顏色卻從來不會變。愛默森說:“環境的變化不會彌補品格的缺憾。如果你心地邪惡,你隻有在道德上悔過自新才能修繕你的品格。”

現在大家想必都已經弄清了品格的含義,那麼咱們就來思考一下人是如何朝著善進步,又是如何朝著惡墮落的。

我們應該牢記一點,那就是品格是慢慢養成的。品格不像金子那樣,從礦裏開采出來以後就被衝壓機打上印記。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中帶著各種弱點、性情和欲望,但是唯獨缺少品格。品格是各種力量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你自己的選擇和意願。品格是由你自己塑造的。你剛一出生時,老天給你安排的命運並不是你的選擇,你也無法決定父母會遺傳給你什麼樣的性情,但是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卻基本是由你自己的意誌來決定的。英明而仁慈的上帝為人做出了這樣的規定,即人不可以脫離上帝。誠然,人始終生活在自然與社會之中,但是人更是始終生活在神的光芒之下,而這是最重要、最深刻的道理。

某些時候,人就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親愛的布魯圖,並非是我們的星座使我們注定犯錯,而是我們自己鑄成了我們的錯誤,而我們的一切行動無不是源於我們自己。

一個基本道理是,你未來的道德麵貌首先是由你自己決定的。這個自主權利很重大,同時也很危險。擁有這樣的權利,證明人具有了真正的尊嚴,因為他是上帝創造出來的,是上帝的孩子。正是這個自主選擇的權利使人與野獸有了顯著的區別。一頭野獸不具備道德觀念,也就不具有品格,因此也無所謂具有什麼樣的命運。它進食、睡覺、繁殖,然後死亡,完成生命的一個周期。但是人有良知、理性和意誌,他的精神和道德可以無限地成長,他向上超越的空間是無限的,肉體僅僅是他的基礎和工具。肉體的功能是他天性中級別最低的功能,注定要從屬於精神與理智。雖然他的雙腳踩在大地上,但是他的頭卻可以觸碰到星星。從肢體的發達程度來講,人其實比動物差遠了,但是提起理性以及道德的稟賦,人卻超過了世上的一切,因此人是萬物的靈長。理性與意誌使人比大象還強壯,比馬還迅捷,比螞蟻和海狸還靈巧。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徹底超越了動物的範疇。嬰兒似乎尚未脫離動物狀態,但是很快他就顯現出精神的靈光,預示著他終將能夠了解上帝,並分享上帝的力量、智慧與神聖。

總之,人有能力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質,並在各種人生的際遇與實踐中通過運用內心的道德力量塑造自己的品格。但是塑造品格的過程是在各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進行的。任何時候,生命的完整性都主要是由細節構成的。在小事上做出的選擇,在小小的磨難中鍛煉自己的意誌,經常重複的日常行為,平淡無奇的事物,這些都是在混沌未開的天性上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精雕細刻,使它最終顯露出形狀和特征。其實,品格的塑造與藝術家在石頭上進行雕刻非常相像。雕刻家采來一大塊粗糙的、不成形狀的大理石,然後揮起槌子和鑿子一下下地使勁鑿它,很快這塊石頭就呈現出模糊的輪廓,隱約體現出藝術家的構想。然而接下來是要花費很多小時、很多天,甚至好幾年的耐心細致的工作。在一個沒有經驗的人看來,這件雕刻品似乎每天並沒有什麼變化,這是因為盡管鑿子鑿了它數千下,但是每一下都不過像雨滴一樣輕微,但是每一下都終歸在石頭上留下了印記。有一次,正當大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一件雕塑作品基本完工的時候,他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看到塑像驚詫地說:“是不是自打我上次從您府上離開之後,您就一直歇著啥也沒做啊?”“才不是呢!”米開朗基羅回答道,“我修改了這個部位,打磨了那個部位,我把這裏的曲線改得柔和了一些,突出了這塊肌肉,讓這片嘴唇更富有表情,讓這條胳膊看上去更有力量。”“哎呀!哎呀!”他的朋友說:“這些都是細節呀。”“或許是這樣,”米開朗琪羅回答道,“但是別忘了,細節造就完美,而完美絕對不是細節。”

塑造品格也是這個道理。每天我們都要麵對外界無數細微的影響,要麼是好影響,要麼是壞影響,而這些影響都要我們自身主動接受之後才會對我們產生作用。漸漸地,我們的品格終於形成了。任何人的品格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品格的大致雛形或許在小時候就顯現出來了,但是隨後的歲月裏,緩慢的、精雕細刻的工作一直在進行著,直到最終形成鮮明生動的形象,也就是優美的品格或醜惡的品格。品格形成的過程很難在每個微小的細節中觀察到,而人們每天做出的種種選擇全都會給人們留下某種影響。今天的行為就是明天的習慣,習慣的總和就是他的生活。我們說出的話也能決定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自己說出來的話也會對自己產生作用。錯誤的話語會立刻受到懲罰,因為它對說話者的品格造成不好的影響,說下流話的人旋即就在人格上有了汙點。我們的行為也同樣會不可避免地反過來影響到我們自己。我們所做的事情會影響到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的一切行為既能夠表明我們的品格,也能夠塑造我們的品格。行為的意義一向是無比重要的。你可能認為,我現在無所謂,慢慢地,我自然會不再那麼做,現在我做的這些事情不會對我的將來造成什麼不可彌補的影響。這可是個危險的錯誤想法。很多人在年輕時做事隨意、言語輕狂,卻忘記了自己的每一個言行就像一粒種子,而每一粒種子都會結出一份果實。倘若他們種下的是風,那麼他們收獲的就將是旋風。倘若種下的是罪過,那麼收獲的就將是悲傷,這會令你追悔莫及,就算以淚洗麵也終究無可挽回了。